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是被带着工具性思维意识而进入到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人们处于语文学习不外乎为了交流、教化的功能性需要的意识误区里,而看不到“大学语文”作为语文教育的高级形态所具有的人性化实质。它打破传统大一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尊重人性独立为前提,通过交流与影响,促使起码符合社会公益标准的理想人性之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我想,大学语文的问题应该从中学教育谈起。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到过:中学生是带了自身教育的背景走进社会的。在现阶段“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趋势下,各种连接着全球经济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强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我把这一类专业知识教育称为父亲式的教育,这是每个青少年都迫切需要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存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大学语文到底应“教什么”以及到底该“如何教”。基于语文课程论的视角,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课程要素;基于语文教学论的视角,讲解、操练、体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从语文教学本身、社会动因和认识理念三个方面入手就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唤醒人们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提出不仅对“全日制语文教育”及“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大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指导性作用,以“三个维度”为纲,探究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它经历了从最初开设的辉煌到目前的边缘化。对于“大学语文”,应对其教育功能、教学方法重新认识和有所调整,使其真正与人文教育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也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与中小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姓“大”。大学语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应该淡化工具性的功能,强化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用“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的意见,笔者认为不可取。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多年来从教材研究到教学实践都已有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这些经验,提升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的尴尬地位,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学科定位应诺:实在“精神塑人,人文关照”;重要任务在于“面向职业,提升能力”;手段方法的运用是“情感教育,多元教学”。  相似文献   

12.
王路成  王沁洁 《文教资料》2021,(3):105-106,99
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和探讨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有效教学实践,积极践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理念,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本身承载着传播文化内涵和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是文化素质类公共必修课。但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内正面临边缘化。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使命神圣、任务光荣、处境尴尬、穷则思变,改革至上。建构大学语文课程群,是无奈而有为的选择,是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语文”贯穿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统人文主义、中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字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辩证的原则,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而“大学语文”课程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思维方式.文章试从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三方面探究“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的可行性,深化“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能力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改革: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建设“大学语文”教材;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拥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应以教育部要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为契机,积极探索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核心课程与辅修课程结合、主课堂与校内外活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感悟结合的“三个结合”课程建设构想是大学语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之争,孰轻孰重,双方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认为“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构成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既不可互相替代,也不可分割,二者有机融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