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有位好动笔杆子的朋友来串门,闲聊中她提到最近被克扣稿费的事:去年她曾给一家期刊投了篇万字的文稿,一直音信杳无。最近突然接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在“汇款人附言”里汇款人写道:“99第一期稿费,扣除订刊费60元”。且不说去年的稿费在一年后才汇达(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作者了),也不说万字文章仅得40元稿费,最让我的朋友迷惑的是,她并没有去函申请订阅该刊,也没有按期收到过该刊,只是偶尔收到过一、两本(她还以为是该刊将她作为“骨干”作者赠阅的呢),不知为什么要克扣60%的稿费强行订阅该刊?这件事的确让人感到蹊跷。这件事涉及的一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首先,万字文章仅发100元稿费,即千字10元,标准太低。按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稿费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稿费罗建刚初到军校,课余爱上了“爬格子”,熬红了双眼,累垮了身体,“处女作”终于见报了。收到稿费的那个黄昏,将钱寄给了虽已年迈却仍在故乡的农田中辛苦劳作的父母。想不到,一向极不爱写信的父亲竟很快用快件寄了一封厚厚的家书来,起初,我还以为家中出了什么事,心便惴惴不安起来。待小心翼翼地拆开信,父亲那熟悉的字体呈现在眼帘:“收到你寄回来的稿费,全家人很高兴,你妈欢喜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不只是为你的成功,更感到你已经长大,懂事了,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几年日子好过了,家里并不缺吃少花……你妈一直舍不得去邮局取…  相似文献   

3.
新的台阶     
当我第100次从邮局取回稿费时,其喜悦的心情仍然不啻拿到一块奥运会金牌。在感受成功所带来的甜蜜时,又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悉心指导过我的军报函授中心的老师,是他们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力量,扶我走上了新闻写作路。3年前,军校统考落榜。心潮难平的我,为了觅到新的成功,毅然选择了“爬格子”。起初,为克服知识的短缺,我千方百计地读书和积累资料。一次在洗澡中偶尔发现衣柜中有许多报纸,我心里一惊:多么丰厚的“资源”啊,为了长期获得这丰厚的资源,我主动承担了打扫澡堂卫生的任务。之后,每逢我捡到十几张报纸,就立即剪下我…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5.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6.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7.
50个信封     
初学新闻写作那一年,在寄出了25份稿子之后,我终于收到了一家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和稿酬。兴奋之余,我有些沮丧:5元钱稿费还远远不够我为寄25份稿子所买的信封和邮票钱,更不用说我为写稿搭上了多少个挑灯笔耕的夜晚了。但正在我家的二姨却高兴得合不上嘴,戴上眼镜,将我的那篇“豆腐块”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后的日子,我仍是很努力、很投入地写,期望收到的稿费渐渐多起来。但是,半年过去了,我只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有一次我用所有的零钱买了10份信封和邮票寄出了10份稿子,最后在纷纷石沉大海之后,我发誓不再动笔。我将所有的书都付之一炬,从此…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今年第三期所登《按质付酬促短文》一文稿费寄来,一同事见只有“八块”,很有感慨地说:“我以为八十块”。另一同事接着说:“还八百块哩!”说法虽有数量的区别,语气的不同,但实质只有一个:讥讽轻鄙。这对我的思想颇有触动,使我想到前不久流传的一首民谣:发了海边的,富了摆摊的,肥了当官的,苦了出力的,穷了摇笔的。确实如此。写一篇东西,三番五次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反复修改,费时费力,说不定还是无效劳动。即使侥幸刊用,稿费也不过如此。《按质付酬促短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10.
“小气鬼”     
报道员小张埋头写稿两年多,发表稿件一大摞,稿费也收了2000多。可是,每次领到稿费,不管多少,他都存入银行,以备零存整取。见小张经常来个稿费,不少战友都嚷着要他请客,以示庆贺。可他总是笑哈哈地说:“下次一定,下次一定…”说归说,可他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见小张光说不办事,大家都叫他“小气鬼”。然而,在前不久部队开展的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小张却毫不吝惜地从银行里取回了他所有的稿费2200元钱,一并捐给了“希望工程”。面对小张这个“小气鬼”的大方事,众人哑然。“小气鬼”@王光唐  相似文献   

11.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2.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13.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14.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16.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17.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予被采用,及时收到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总是十分高兴的。登出来的稿子要反复看,对改动的地方还要细心揣摩,稿费不拘多少,报社付的是劳动报酬,我看作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  相似文献   

18.
第十四章 父亲遭绑架前后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这年秋天,我患伤寒症住院,双亲和昌琳每天按医院规定时间来院探望.有两天父亲没有来,我问怎么父亲不来,母亲说:“你爸爸得了重伤风,发寒热,怕传染给你,所以未来.”我信以为真.其实父亲正是那几天被绑架,家里人怕我着急,有意瞒着我.直到我病癒出院,才知道父亲被绑经过.  相似文献   

19.
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角债,舆论监督之声不绝于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相形之下,另一种债务,一种存在于新闻界的“稿费债”,却不那么受重视。以笔者自身的“遭遇”为例,一年来在各种报刊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数十篇,有的报刊在文章刊出后不久,便在寄送样版报的同时,把稿费也及时汇来了,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这种对作者负责任的报刊为数甚少,绝大多数都是作风疲塌,能拖就拖。时至今日,仍有十余家报刊用了我的稿子以后,稿费迟迟不  相似文献   

20.
父亲后来告诉我们,“文革”后的1967年,林彪破天荒地“召见”过父亲一次,就是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他的住地。父亲回忆那个院子的氛围就像林彪的性格,没有一点动静和生气,呈现出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当时,父亲很纳闷,林副主席要和我谈些什么呢?那时林彪如日中天,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父亲也毕恭毕敬地想聆听林副主席的指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