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学习中医的留学生必然要接触到很多中药的量词,而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反映着汉民族的范畴化特征,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根据认知理论,引导学生认知隐藏在“习惯”背后的一些搭配规律或者“倾向”,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物体形状隐喻属于空间隐喻的范畴。通过对物体形状的基本概念“圆”的隐喻认知模式及其语言表达的分析,探讨了“圆”在表达幸福团圆、社会地位、文体风格等概念域的投射。研究发现汉民族充分地利用“圆”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并扩展出其他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3.
突出“汉民族本位” ,是鲁迅思考“国民性”的立足点。这种“汉民族本位”立场的选择 ,是鲁迅一贯而持久的理念 ,是鲁迅对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突显是认知域中“注意的焦点”。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的差异。从认知域的突显角度看,英汉民族在许多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习惯表达的信息突显认知差异;词类转化的意义突显认知差异;句子信息重心显突认知差异等是英汉民族最基本的思维认知差异。对英汉民族在思维模式和语言认知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摆脱本族语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方位在人们心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它跟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后世文明中方位词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种渗透、隐舍在汉语词汇中的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了汉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特点,而且也表现了汉民族社会人际关系和习俗等特点。本文试从考释方位词“东”字来追寻其发展的文化脉络,深层认知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思维特点、认知特点、生活方式、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6.
《黑暗传》是汉民族创世史诗,在中国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改写了黑格尔所说“汉民族无史诗”的历史,也填补了汉民族的一项化空白。这部伟大作品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化对于“史诗”的生成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双”形结构是汉民族以双、偶为吉祥的产物,“品”形结构是道家“三生万物”的意识体现。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在语言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汉语中以“玉”构成的词语极其丰富,且大多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涵义。大量具有比喻义的“玉”族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汉民族某种意象化的思维倾向和认知概念系统,在语言的隐喻结构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汉语义位“吃”词义扩展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汉语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揭示汉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与认知的联系。在共同语中,“吃”、“食”、“磕”的派生具有历时层次性和不平行性。“食”的派生义主要发生在上古,“吃”发生在近代。“吃”、“食”从古至今派生出的义住有区别,具有不平行性。“吃”有许多派生义是“食”所不具备的。同时“吃”与“食”的派生义位又是“磕”所没有的。在方言中,“吃”、“食”、“磕”义位派生方向具有趋同性,而且“食”、“仕”派生时采用与“吃”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说明方言和共同语义住派生的共性。这种平行性和趋同性的原因.一是义住的传承,二是汉民族认知共性.三是方言义位派生都受共同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马孝义一、“当代汉语”的提出按照历史二分法,汉语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古代的文言,也包括古代的白话;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应包括从“五四”时期到当今所使用的汉语。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  相似文献   

11.
有个小孩叫全全,却有个外号叫“半半”。有一天,“半半”吃饭了,但只吃一半。吃了的一半对碗里的一半说:“球场上见。”话没说完,“半半”到了球场上,但他只踢了半场,踢了的半场对另半场说:“书桌上见。”话刚说完,“半半”开始写作业,但他只写了一半。写好的一半对剩下的一半说:“厨房里见。”一转眼,“半半”又到了厨房里,原来,剩在碗里的那一半饭在喊他吃饭哩。吃完了这一半饭,他开始洗手,但他只洗一半。洗完的一半对另一半说:“动物园见。”这回,剩下的那一半可不同意了,在他身后哗啦哗啦地喊:“喂!水龙头没关呢!…  相似文献   

12.
从色彩词“白”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尚白,把白色视为圣洁、吉祥和善良、美好等的象征;汉民族厌白,在汉民族传统文化里,白色是不吉利的象征。这主要是由于蒙汉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类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主要以蒙汉民族语言中色彩词“白”作为视角,来透视隐藏在两种语言背后的蒙汉民族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汉民族儒道互补思想的统领,使汉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世界。汉民族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汉语“无中生有”的意义生成方式,而这种意义生成方式,又造成了汉语在表情达意时常常会感到“言不尽意”,进而也就促成了汉语“立象以尽意”和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话语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拒马”“铁马”“水马”三个词都属于“隔离障碍物”语义场,在产生时代、主要材质、使用范围等方面有差异。功能、材质和视听觉感知特征是这一类词的主要构词理据,同时也体现出汉民族重功用、重对称、重类比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汉民族的思维.本文从空间认知和转喻认知的角度对成语中的"东"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成语中"东"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儒家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的确立过程中,孔子和苟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颜色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赋予颜色不同的寓意,使其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个性。对比和探讨俄汉语颜色词“黑”与“白”构成的熟语中渗透的俄汉民族色彩个性特点,使各具特色的俄汉民族文化心理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8.
“坨”在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里用作量词的情况极少,而在宁乡方言中则是比较常见的量词。本文描述了宁乡方言量词“坨”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同时对“坨”字进行全面的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力图对此作出认知方面的阐释。研究发现,英汉“耳”的本义和引申义大同小异。相同点:有相同原型词义,词义引申到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包括喻形状、教训、听力灵敏度、注意力、刺探消息的人、关系、好的事物、态度、行为、情感状态。不同点:英语“耳”喻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缺乏经验、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环境、熟悉度、影响。英汉“耳”多义性主要由隐喻投射形成,小部分为转喻和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原则性多义网络图更好地展示了英汉“耳”的多义性,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量语料,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匕研究味觉词“fig(sour)”在英汉语中语义拓展的异同。研究表明:在隐喻的作用下,它们的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扩展到抽象的情感域,事物特性域,还有听觉域以及视觉域。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酸”和“sour”的语义呈现出不同。“酸”可指肢体酸和人物气质酸,“sour”没有这样的语义。“sour”更强调人的外在情绪,而非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