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亚子“孤岛”诗五首考述─—因校读而钩稽史事王尔龄柳亚子先生《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所载关于鲍惠僧、马相伯、李息霜(弘一法师)三题五首,当年初刊于“孤岛”时期上海《中美日报》。经检出旧日抄录的卡片对勘,发现诗题、诗序、诗注均有不...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以其一生精力心血所创作的词,雄深雅健,光耀千古,历来论者甚多。但是,他的诗并不象词那样有龙腾虎跃之势,所以鲜为人所重视。正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后集》中论稼轩《送别湖南部曲》这首诗时所说:“悲状雄遒,惜为长短句所掩”。不过刘克庄的评论多是片言只语。  相似文献   

3.
诗歌接龙     
给大家介绍两个“诗歌接龙”仿作的例子。 苏轼有一首题为《司命宫杨道士息轩》的诗,这里引其前四句: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余庆云 《云南教育》2001,(24):37-38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无不受诗歌的滋润和哺育,屈原、曹操、文天祥、毛泽东等,诗歌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伟大成就增添了灿烂光彩。《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白居易强调圣王以诗“酌人之言,补己之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成为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足见我国尊诗的久远。中华民族人才辈出,诗教功不可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说的文章,自然包括诗歌。诗歌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诗歌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利器。汉代设立乐府,采集诗歌,…  相似文献   

6.
陆侃如、牟世金先生认为何晏是“最早写作玄言诗的人”①何晏首创贵无,是玄学创始人之一。但他的诗歌大多亡佚,今传仅《拟古》二首。何晏的创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对他给予了评价,他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这些杂以仙心而又率多浮浅的诗作,同我们现在所谓百言诗是否一般面目,我们已不得而知。他现存的《拟古》二首,虽然表达了玄学思想,以此消释“常恐大网罗,优祸一旦并”的内心危机感。他说:“逍遥放意志,何为怵惕惊。”就是想从精神上摆脱忧患恐惧,追求宁静玄虚的内心境界。诗歌中的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诗歌,收在《柳河东集》卷一“雅诗歌曲”和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古今诗”中,加上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集》外集补遗的一首和笔者在宋人蔡正孙的《诗林广记》中发现的佚诗一首,总共是一百六十五首.笔者  相似文献   

8.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李益的诗《江南曲》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相似文献   

9.
<正>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被贬饶州的范仲淹接连收到两封信,信是好友梅尧臣寄来的。在信里,梅尧臣送了两首诗,一首是《啄木》,一首是《灵乌赋》。《啄木》诗,提醒范仲淹切莫学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反招杀身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诗,规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范成大齐名,世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一.他一共写过二万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南宋中期诗坛上有着重要影响.宋姜特立曾誉之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梅山续编》卷一《谢杨诚斋惠长句》);周必大说他“执诗坛之牛耳.”  相似文献   

12.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嗽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人们著书作文都写在竹简上,写有文字的一片片竹简用牛皮绳联起来,首尾完整的诗文称为“篇”,很多篇诗文集在一起称为“册”。于是,“篇”就成了诗文的单位名称。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篇”这个单位多用于文章。每篇诗文都有起首,后来,人们又把一篇诗文称为“一首”。现在,我们只将诗称做“首”。“首”是诗歌最常用的单位名称。中国的诗历来有入乐的传统。入乐,必含于曲调,所以,诗又称为“曲”。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诗歌中,我们平时,是不会说“一曲诗歌”的。古代奏乐时,曲调…  相似文献   

14.
李松永 《现代语文》2006,(11):18-20
一、盛唐余韵 韦庄诗有盛唐余韵。《唐诗广选》:“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①《唐人百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②先看两首离别诗: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乡镇中学语文老师,走上三尺讲台,是学生们给了我无限的感动,是他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进一步解读教师的神圣与伟大。我曾写过一首诗来记忆初为人师的生活.刊发在《诗歌榜》2009年第1期上:  相似文献   

16.
仲长统的十六字小诗和两首《见志诗》有着先秦古老的四言体式,也有着游仙诗的品质,还有着魏晋发达的玄言诗的前兆。他的诗在行文中的流畅、干净、利索,使整体的诗与文都表现了一种力度。而这种力度对于以“怨而不怒”诗教大异其趣,而与后来出现的“建安风骨”有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18.
读了李拾齐的四首诗,很惊讶。一个小小的少年,竟然写得这么好。他的诗意象营造得好,而且很有思想,看得出来,他有很好的诗歌修养,而且能够把诗歌写得很有气场,很有气势。《有一棵老树》这首诗,读完后,我首先想到了老诗人曾卓写的《悬崖边的树》,那首诗里也呈现了一棵受到奇异的风吹打的老树,倔强地屹立在悬崖边,但不丧失生活的理想和意  相似文献   

19.
学习了五首外国诗歌,我发现有三首是批判社会的 (《浮云》、《豹》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 )。一个社会无论多好,它总有自己不理想的地方,就是光辉灿烂的太阳,它里面也有黑子呢。所以,我觉得,对社会中黑暗不公现实的批判是必要的。该赞美时赞美,该诅咒时还得诅咒。   相比之下,《浮云》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要好懂得多,它们主要想表达什么,一目了然。《豹》的主题就隐藏得很深,读第一遍,我眼前好像只有一只豹在铁笼中有气无力地走,我不敢说自己“把握”了这首诗歌。多读两遍后,我感到这诗还不赖,让人想多咀嚼它几回…  相似文献   

20.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教学中,我正按预设的教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