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程燕 《文教资料》2011,(36):179-180
新课改下,由于过分追求“多元解读”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隐忧。本文针对隐忧分析了“多元解读”与文本核心的关系.提出了“多元解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  相似文献   

4.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区。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正确地领会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实质.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隐忧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提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必须注意“度”与“导”,从而使多元解读走出误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6.
多元解读要不离文本,修改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生重大偏差时,我们要及时负起点拨引导的责任,引领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多元解巷布葶呢?充分预设,让“多元解读”信马由缍;正确引导,让“多元解读”不误入歧途,纵横延伸,让“多元解读”不浮光掠影等等。  相似文献   

7.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多元解读”的产生及其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求所导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误区。同时,本文对“多元解读”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正受到一些质疑与非议,而大多数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多元解读的误读及对语文教学现实的误解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具有三大特征:学生能够读出“自己”是多元解读成功的基础;教师善于倾听是多元解读成功的保证;学生获取或印证观点是多元解读成功的标志。以此来衡量一些遭受批评的课例,它们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试图就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阅读观与阅读教学观,都受到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影响。梳理诠释学发展路径,有助于理解新课程阅读及阅读教学观,从而推动新课程阅读教学健康发展。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疆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的“标准化”的强大冲击。确实.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进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整齐划一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阆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模式”针对现实语文教学“大一统”做法钳制学生思维的弊端,提出了新型教学结构:“独立思考求解→个体解读表达→解读差异发现→底线共识形成→个体解读完善”,并针对求异发散这一难点提出若干教学策略,旨在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彰显学生伴随知识获得而内生的心灵体验过程。让自由精神得以回归语文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的拓展.给了学生想象放飞的天地;文本解读的超越,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必须看到.由于理解偏颇.不少教师“多元解读”陷入误区:偏离目标.追求解读空间的广阔;舍本逐末.追求答案的丰富.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教者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驾驭;学生往往满头雾水.如堕云海。为保证“多元解读”实施的健康、有序、高效,必须对“多元解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一线老师提供可以借签的操作方法。鉴于此.我们选取了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撰写的多元解读研究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多元解读的争论甚多,这是语文教学专业性缺失的表现。要平息多元解读的争论,必须加强多元解读专业性的研究,从范畴界定、理论基础、概念辨析、实施策略和评价标准五个维度论述多元解读的专业性,并尝试回答多元解读的两个纷争,即何为"多元有界"和何为"多元有度"。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