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修辞学史稿》(下简称《史稿》)是一部不朽的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奠基工作。它的问世,不仅为中国修辞学史描绘出了基本框架、科学体系、承递脉络,为研究中国修辞学史开了门,引了路,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而且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修辞学的优秀成果,推进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修辞学新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先秦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而儒家修辞观又是萌芽期的主调。子瑜先生学海采珠,勾弦挈领,对儒家修辞思想作了比较深刻的独到的述释,揭示了儒家修辞思想在中国修辞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影响,这无论是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儒家修辞思想本身,或者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修辞史和中国修辞实践都是极为重要、非常有益的。本文在《史稿》问世十周年之际,就儒家修辞思想谈一些看法,分条陈述,不揣浅漏,意在纪念,祈望切磋。  相似文献   

2.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3.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一)取材全面、新颖、真实。所谓“全面”,指基本上占有了本世纪内与修辞学有关的资料。正宗修辞学论著自不待说,其他语言学专著中的有关章节或与修辞相关的其他论著  相似文献   

4.
宗廷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多年来一直在修辞学领域辛勤耕耘,在修辞学史和修辞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从宗先生在修辞学性质与范围、修辞研究途径与方法、白话修辞与文言修辞以及20世纪中国修辞学起源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成就来阐释宗先生对现代修辞学研究的不断创新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史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史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史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史》、  相似文献   

6.
1998年9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5卷本,这部规模宏大,材料丰富,脉络清晰,史论结合,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巨著,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精品、珍品,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如果说1984年出版的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奠基石,那么,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的《通史》,就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大厦,它在研究中国修辞学史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宗廷虎、李金苓比翼双飞,早在1989年两人就合著出版过《汉语…  相似文献   

7.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话语:广义修辞学重视修辞研究的"三个层面"(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和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巴赫金批评的修辞观,是"书房技巧",大致类同"修辞技巧"或"修辞术"。了解西方修辞学学科背景、了解"新修辞学"研究状况的学者,通常不会固守"修辞术=修辞学"的观念;在公共阅读领域影响甚广、在跨学科视界中学术关注度甚高的著作,如罗兰·巴特《图像修辞》、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  相似文献   

9.
《理论修辞学》认为修辞的本质在思维层面,从修辞哲学的高度建构修辞学理论,演绎推理修辞技巧,初步建立起多元性、认知性、互动性的修辞学理论,是目前国内把修辞学研究范围拓展的最宽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强 《现代语文》2010,(6):18-20
修辞是人们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学研究既包括语言行为,也涉及非语言行为。本文从修辞学的内涵及性质、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意义等三个层面讨论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学科体系。同时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体系的确立,可以使汉语修辞学研究摆脱在技巧之"术"和理论之"学"间摇摆的暧昧处境,有助于拓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外知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品。现拟从修辞学的角度,试图揭示沈从文《边城》中句式运用的修辞艺术,分析他怎样选择与运用错综句式、反复句式、跳脱句式、释句与反问句的修辞方式,来适应主题、内容、人物、情境的需要。归纳出最主要的句式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汉语修辞学》是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一部修辞著作,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修辞品位,更在于内在的科学结构。《汉语修辞学》对语言本体研究所做的贡献,应该引起修辞学史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鬼谷子》、《文心雕龙》、《文则》是中国古代的三大修辞著作,通过用三大修辞著作的成书背景、体系、辞格、语体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进程:从随意性、附属性走向了稳固性、独立性,从广义修辞走向了狭义修辞,从多维度走向语言本体,从粗线条到深入细致。这标志着这一学科正在逐步走向独立、专业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习惯于形容中国修辞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那是因为“修辞活动或者说修辞技巧,早在语言文字刚产生时就随之产生和被运用了。”说它年轻,那是直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语言学、修辞学新理论,构建起了符合中国语言运用实际的修辞学新体系,《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才宣告了我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7.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 年代的化热、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文则》向来被视为中国修辞学的标帜。此说见于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宗廷虎、袁晖二位先生的《汉语修辞学史》以及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等书。无可讳言,《文则》为中国修辞学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然我们还不能说科学修辞学至此已具备了它的刍形。这不仅因为《文则》除包括命意谋篇、用辞造句、修辞格、风格等整个修辞学的内容外,又设了辛、壬、癸三章详细介绍文体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陈氏继承了由苏轼父子始的“为文言文”的文论观,一改师古文只“师其意不师其辞”的为文传统,提倡“文”、“道”合一的作文原则,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从而在“师其意”的前提下写出了专“师其辞”即专论文章作法的这部《文则》。所以,《文则》应视作探讨文章规律的创作论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修辞学会、华中师范学院编辑印行的《修辞学论文集》,共收论文和文章三十三篇,三十多万字,内容广泛:有探讨修辞学研究对象、介绍国外修辞研究现状的,有论述修辞同语音、语法、形象思维等的关系的,有关于修辞方式、选词、炼句的,还有作家作品以及相声、谚语等的语言研究。文章大都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比较重视联系语言实际。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本修辞学论文集。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为论文集写了前言。该论文集的编辑印行,将有助于推动修辞研究和修辞教学工作。(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