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德性教育的内涵、价值出发,阐释了德性教育意义所在,指明了进行德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开展德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庞大神学德性伦理学体系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有关德性一般性问题的论述。作为他整个德性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它是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德性论的创造性综合。他认为,德性是的人灵魂的完善能力,体现为习惯。他根据德性的不同本性将德性划分为理智德性、主要德性和神学德性三种类型。除了完全来自外部的神学德性之外,其他德性都在本性上存在于我们身上。德性的本性在于它将引导人向善。道德德性应遵循中道;理智德性的善就其服从一种尺度而言,也在于遵循中道;神学德性的尺度则可能是双重的。托马斯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德性的平等性问题。托马斯的德性思想成一家之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也存在神学性质的局限以及其他缺陷。  相似文献   

3.
4.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5.
论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党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识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7.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9.
以往的教师德性研究往往是从伦理角度探求至善德性,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试图超越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强调教师德性应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创造性的德性品质,用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文化的德性内涵丰富宽泛,文化的德性培育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宋晶  周同 《职教通讯》2012,(34):71-74
职教教师的德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职教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职教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相对于外在的师德规范,职教教师的德性具有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促进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重视职教教师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即加强职教教师德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激发职教教师的主动性,引导其自觉地进行德性养成。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复兴中的德性伦理学的学术智慧,以索伦为代表的美国法理学家提出了德性法理学的学术命题,反思了以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为主导的规范伦理学对法理学的影响,提出法理学必须回归亚里士多德。良善立法不能止于防止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者保护权利,而是要致力于促进人类繁荣,使人类能够过上卓越的生活;法律的基本概念不应限于福利、效率、自决或平等,而是必须纳入德性、卓越及人类繁荣。法官应当有德性,且应当做出有德的裁决;法官应当根据他们的司法德性而选任。  相似文献   

13.
生命叙事:关注人的德性生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教人成为有德性的人,成就有德性的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仅仅靠学校标准化的道德规则是无法让人的德性自由成长的。生命叙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真实性、超我性与交往性等特质,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人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省自己,唤醒自己的道德共鸣。生命叙事可以说是人的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命叙事的教育中应关注倾听与尊重、理解与对话、情感与情境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育人教育重要一环的道德教育,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道德教育的非道德体现进行梳理以及社会归因,进而指出道德教育道德性回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18.
德性伦理学旨在回答理想人和理想生活的问题,它们与社会的理想状态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和谐作为社会的理想状态,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及自身的和谐,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和谐理想的途径,即通过存在差异的事物相反相成地互动,使所有事物成就自身、各得其所。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公民要有自主的德性,同时努力使自己的整体德性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为此,公民应当明确生活的意义,持续省察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成人,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能够担当时代进步的大写的人。这就决定了在教育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与重视学生德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德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德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童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10):62-73
德性享受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构想.德性必须为人们所享受,人们只有享受才能表征他们真正拥有和运用德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本质的重要揭示.亚里士多德认识到,德性享受的实现深受德性本身内在性质的约束.德性享受代表着人类德性实践的理想.尽管德性享受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代世界,都没有成为广泛的德性现实,但是,向往和追求德性享受的境界,依然应该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德性享受要贯穿德育过程,体现在德育评价中.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敏于观察受教育者运用德性时的愉悦情感,要勇于面对受教育者道德生活中的德性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