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随着知识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视觉表征已经成为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新要求。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开展,然而缺少了观看者和制作者等因素,并且尚未剖析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信息论可以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理解信息需要先形式、后内容和再效用的过程,并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注重设计的特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形式分析、内容构建、意义解读和设计方法。其中,形式分析侧重于视觉表征符号结构的特点,内容构建侧重于如何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意义解读侧重于观察者解读视觉表征内容的过程,而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制作者制作视觉表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重点考察视觉表征形成中的因素及其关系。在视觉表征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中,多从图像形式的一般要求进行关注,尚未从视觉形式角度展开阐释;在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指代关系研究中,多关注可以表达什么知识,而较少根据知识传播的属性,探讨如何构建知识;在学习者与视觉表征的认知关系研究中,多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背号和知识结构,尚未从观看角度探讨如何被视觉认知;在制作者与视觉表征的表达关系研究中,以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替代了制作者的设计思路,对制作者的能动性创造过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3.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设计开发其视觉表征成为重要命题。反思目前的视觉表征设计状况,存在重平面符号元素,轻视觉传播过程;重工具应用的步骤,轻设计者的创造性过程;重表达知识的功能,轻建构知识的方法等问题。采用信息理论研究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把视觉表征的应用过程看作信息认识的过程,可以在分析视觉表征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然而在理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信息时,学习者必须先了解其形式,分析其内容,进而把握其效用。据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包括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和效用设计三个层面。尽管三个层面的设计分别展开,但又是密切相关的,因而需要综合起来。选择常用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概念图作为案例,从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层面开展设计,可以明晰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方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下面从幼儿绘画的形式、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来谈儿童画的特点。一、儿童画的形式特点儿童画的形式即作品的造型手段,是指绘画的形式因素,包括构图、色彩和线条等。1.构图构图、布局的一般法则有:A.对比,如线条的虚实、疏密;色彩的冷暖,形体的大小等;B.均衡,如对称式均衡,线条布置的适宜等;C.节奏,指视觉中心设置和视觉节奏的起伏,按美的韵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心理贮存和认知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心理贮存是汉字的正字法形式及其所附意义内容对应联系的心理表征,阅读心理词典因而有双层的心理结构;心理词典存在的基础是字词学习的心理机制;字词频率浓缩了字词的学习过程,代表了字词学习的程度,决定了字词的识别方式和知觉表征单元的大小;从字形视觉信息经过视觉信息的整合到达表层心理词典,再通达到深层心理词典是汉字阅读认知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为观看。根据分层传播理论,观看的过程包括视(感觉)、觉(视知觉)、记忆(信息存储)、表象编码(内容加工)和思维形成(意义建构)五个阶段。根据观看的过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为"看见"(即视觉感知,把握视觉表征的形式)、"看懂"(即视觉理解,分析视觉表征的内容)、"看好"(即视觉交流,产生知识传播的效果)。为了促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需要从观看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7.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可视化中更多探讨视觉表征具有可以表达什么知识内容的功能,却没有根据知识传播的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表达知识内容的方法。为此,文章考察了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特征,并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与分类,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视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比语言符号更为古老。视觉器官是人类早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化石记录显示,远在人类使用语言之前,视觉器官就已经高度发展。人类最早的绘画是由视觉/空间智能所激发而创造的。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时代,广告视觉文化符号传达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它的符号特性已成为广告文化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探讨《泉州晚报》公益广告创意性的视觉图像符号、传统性的视觉元素符号、象征性的视觉色彩符号、丰富性的视觉情感符号等特性,将赋予报纸公益广告更新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深入思考、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前提。当前的研究仍有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对学习注意这一重要影响因素重视不足的问题。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以及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色彩表征设计的“操作模型”,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等观点,并从中推衍出学习注意的“自动加工→序列加工→精细加工”的过程。“操作模型”从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和“色彩信号设计形式”等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并通过对色彩表征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推导出“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的设计流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设计,影响着学习注意的定位策略、匹配策略和管控策略,这为提升数字化学习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图式理论、可视化理论、认知加工层次理论等理论基础,对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进行改造,形成基于中小学教学视域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概念支架和思维深度加工的外显表征。思维导图可划分为线性结构、放射结构和平面结构,在教学应用时应秉持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结构、不同年龄选用不同方式、不同时机具有不同作用的原则,按照明确绘制要求—提取关键概念—构建系统化内容—展示交流成果的方法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2.
视觉设计是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和重心。正常视觉认知的形成要求有视觉信息的正常输入、传导和处理三方面的基本保证。视觉认知理论强调具体经验在促进个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并十分强调对学习内容的精心布局,以便使其富有意义、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和更吸引入,并能引起人们对信息设计问题的关注。因此,在网络课程界面设计时,既要考虑知识内容的表征形式设计和界面整体的呈现形式设计,又要考虑界面中各种组成要素的呈现形式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3.
Visual representation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enhanci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add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o text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f content knowledge, compared to text-only. But should students learn with a single typ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or with multiple different type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presentation dilemma, namely that students often learn content they do not yet understand from representations they do not yet understand. To benefit from visual representations, students therefore need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ies, that is, knowledge about how visual representations depi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t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literature on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ies involved in students’ learning of content knowledge. Building on this review,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he number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ffects the role these representational competencies play during students’ learning of content knowledge. To this end, the article compares two common scenarios: text plus a single typ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SV) and text plus multiple type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MV). The comparison yields seven hypotheses that describe under which conditions T+MV scenario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SV scenarios. Finally, the article review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each hypothesis and discusses open questions about the representation dilemma.  相似文献   

14.
一种概念框架: 知识外在表征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概述知识外在表征的定义、教学价值、已有研究和应用实例,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形式提出分类的概念框架,并描述了九种主要的知识的视觉表征形式.虽然该研究有益于视觉学习和课堂教学,但我们仍需在理论原理和概念区分方面对知识的外在表征特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促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梳理了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研究现状,并试图从知识可视化与视觉表征的内在关系出发,探讨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涵义及其思维方式与方法。在对视觉隐喻本质涵义的阐述中,结合隐喻学将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恰当运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许伟红 《职教通讯》2019,(16):41-44
可视化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并获得对数据更深层次认识的过程。课程教学中的可视化,既是一种材料表征形式、语言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呈现方式。信息化背景下,可视化的形式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间的联系、减轻认知负荷、强化认知能力,因而,可视化不失为适合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