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一媚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20-121,126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骆寒超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他一生热爱新诗,研究新诗,创作新作,致力于中国诗学的探索,著作等身。着重分析他的新诗研究及新诗创作道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学习并阐释他的诗歌本体论,为更好地领会、宣传、发展新诗作出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
河南新诗是中国新诗的组成部分.还在中国新诗运动的发轫期,即有河南籍诗人跻身在新诗创作先行者的行列,以致在20年代的诗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新诗作者的名单:王品青、徐玉诺、曹联亚(曹靖华)、潘保安、冯友兰、尚钺、冯沉君、邓颖超、于赓虞、周仿溪、张耀南、翟永坤、万曼、史紫忱、宋若瑜……这批较早涉足新诗园地的耕耘者,由于各人出身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其新诗创作的情思主题、风格面貌各具特色,但大体说来可以划分为较多关注时代苦难的现实主义诗歌和较多抒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情怀的浪漫主义诗歌.前者的代表诗人为徐玉诺,后者的代表诗人则为于赓虞.  相似文献   

3.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也联系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还要多”的现状,探讨和研究冯乃超早期的诗歌创作,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而言,不仅具有某种参照价值和启迪价值,而且对于新诗的未来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庚先生是当代名诗人、学。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中国学史、楚辞、唐诗与古典小说等领域的研究,有深刻、系统、独特的创见。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诗,何其芳是杰出诗人,又是诗歌理论家。《预言》则是这位诗人的创作起跑点,是何其芳的第一部个集。《预言》中有作者为旧时代和自己唱的送葬歌,有精致与圆融的爱情诗;在意象营造,情调和气氛的创造上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新诗研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感觉到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断被遮蔽的现象。在80年代的朦胧诗运动中,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受到关注并成为新诗研究中长期的热点,其他如创作社、新月派、以《现代》杂志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等等,每一次研究的突破实际上都是和新诗资料的发现和重新解读密不可分的。在新诗短短一百年发展历史中,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闪光的珍珠被遗失,  相似文献   

7.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也联系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还要多"的现状,探讨和研究冯乃超早期的诗歌创作,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而言,不仅具有某种参照价值和启迪价值,而且对于新诗的未来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俞平伯在中国新诗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一位杰出的新诗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新诗诗人。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俞平伯在新诗理论上的建树和创作上的贡献,指出俞平伯很早就十分重视新诗的艺术问题,提出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和自由真实的做诗信念以及平民化理想,创作出了大批的优秀新诗。他的理论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新诗作品至今仍是新诗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他不仅以新诗创作的实绩推动白话文学的前进,同时对建设新诗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诗歌要表达诗人的真实的情思,诗歌的"贵族化"理论和中西融合的诗歌发展之路,都是早期他对新诗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些理论使他成为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新诗诗人中有杰出成就的一位,他创作了<红烛>、<死水>等思想境界高,艺术水平杰出的大批优秀新诗作品,理论上也有杰出建树.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爱国诗人,对艺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倡导新诗格律,为新诗艺术建设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对新诗艺术的贡献,在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新诗诞生以后,经过无数诗人、诗论家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艰辛的理论探索,无论是诗作,还是诗论,都为继续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新诗的研究,仅局现在诗作研究方面,对于诗论的研究还很少涉足。人们总有这样的遗憾:与新诗创作并列的、属于现代文学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的新诗理论,其研究还没有专著出现。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潘颂德同志的《中国现代诗论40家》(以下简称《40家》,重庆出版社出版),在1991年1月问世了。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第一次较完整的研究新诗理论的著作,是中国现代诗论研究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早期象征派诗人的实验性创作为新诗艺术提供了新的东西。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金发而始有,所以由李金发的诗可以看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一般特点:朦胧、晦涩;陌生、神秘;颓废、感伤;新奇、怪异。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他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始终关注着新诗的发展,并曾尝试着创作新诗。毛泽东对新诗创作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在表象上看很复杂甚至很驳杂,难有脉络可循,但从精神建设的角度梳理,不同的诗人、诗歌现象所奉献给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影响是有差别的。蒋登科教授主编的《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一书,通过对新诗精神建设历程的梳理,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对新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不同诗人、诗歌现象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诗学著作。  相似文献   

15.
发韧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我国新诗,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单就新诗1917年2月首次在《新青年》上出现,到新中国成立为止,也有32年的历史。在这32年里,诗人辈出,流派众多,新诗史呈现了复杂多样的局面。理清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地评价新诗史上的代表诗人,对于总结新诗的成败得失,为当代新诗提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而促进当代新诗的创作,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李复兴教授在长期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人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是一部颇具特…  相似文献   

16.
中学时期梁上泉一度痴迷于旧体诗词格律,有关格式、音节的实践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初,梁上泉转习新诗,律、绝格式拿得起,亦放得下,但词曲音节的约束难以化解.诗人是以三年时间拒写旧体,埋头曲艺制作,从民间文艺口语的运用中得到启发,而逐渐掌握新诗诗体规则并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的.这是梁上泉新诗文体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其后,诗人在叙事诗、剧诗、歌词、儿童诗等新诗诗体运用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创作实绩,风格一直比较稳定.80年代中期,诗人热心于诗  相似文献   

17.
邵洵美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有影响的诗人,也是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外国诗歌的介绍作出过显著贡献的出版家和翻译家.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诗歌作品、艺术主张、出版及译著的成就与贡献,人们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所知甚少.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迫害,他的诗歌作品成了湮没在尘土中的珍珠,也由于我们理论工作者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胆识,未能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给以正确的评价.而在迎来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黄金时代的今天,我们具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所需的条件,认真地探讨诗人的创作道路、艺术成就和其  相似文献   

18.
班业新 《文教资料》2007,(7):99-100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是质量很高,因而倍受推崇。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以《王娇》为例来考察朱湘的叙事诗创作,并将其叙事诗创作放入20世纪20年代特定的时代文学语境中加以研究,力图展示其叙事诗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而把握这一创作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之际乃至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及其形式中天然融合的产物。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王佐良,1989:54)。诗人译诗风格和创作风格关系紧密,通过诗人译诗风格的研究,可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在诗歌领域与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遥远的探险者,最杰出的实验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穆旦诗评语,1994)。作为诗人,穆旦综合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被誉为"新诗现代化的旗手",为新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翻译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