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岑参诗歌中始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矛盾,主要体现为因仕途蹭蹬而带来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功名与向往归隐、弃笔从戎与思乡的困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林若染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67-68,72
廖立先生的《岑参评传》向我们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岑参其人,但岑参的思想中却并未如廖先生所说的那样具有避世因素,而是充满了奋发向前、为家为国而努力拼搏的入世基调,并且其思想中存在着远大抱负与在现实中不得意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  相似文献   

4.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本文简要分析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里的名篇,美国汉学家斯帝芬·欧文《岑参——追求奇境的诗人》一文认为《,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中的形象是以前的作品不曾有的。”周啸天先生认为“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  相似文献   

7.
蒲霏  尹婷 《现代语文》2009,(10):34-35
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张榕 《现代语文》2009,(8):34-35
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岑参交往僧侣、研习佛经,晚年欣然有归慕之心,其诗具有较浓厚的佛教意趣。岑参诗歌创作受到了《楞伽经》与《法华经》的影响,诗人化用经文语句并采用了《楞伽经》自然观物的方式,以流变、幻化眼光体察事物;岑诗亦渗入了佛经理念,体现为追求清净的境界,具有寂静之美。岑诗笔下的云水意象显得自然洒脱,洋溢着潇洒自然的神韵,这种特征与禅宗精髓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精髓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的十余年间,岑参研究继续呈现出繁荣与深入的趋势,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围绕岑参生平中若干争议的热点,学界运用新史料进行了辩议。岑参诗歌的研究,在前人已有基础上开始向精微方向发展,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岑参作品的整理也有了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3.
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中有风土人情的描写,有边地苍凉的描述,有战士苦寒的申诉,有慷慨激昂的战歌等等,这些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西域的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岑参诗歌的研究领域由起初的诗本位,扩展到了美学、绘画等领域,诗人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有新的开拓。呈现出多领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岑参在嘉州逗留时间虽然不长,但其诗歌很有特色。其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嘉州风物的歌吟、对故乡的遥念、对佛门归隐的向往,表现出诗人晚年的复杂心态。其诗作在嘉州的流布传承有序,对嘉州文学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诗人岑参晚年入蜀,途中并未因蜀乱自梁州返京。虽人入蜀平乱的杜鸿渐幕,却未与杜同行入蜀。岑参晚于杜鸿渐抵达成都。  相似文献   

19.
高适作为盛唐时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生前未入“文章憎命达”的怪圈,身后虽与岑参齐名,然不若岑氏之多入选家法眼。今仅就《河岳英灵集》所选13首诗,与它本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前贤时俊多出校记而鲜有按断,现从诗人之际遇,诗歌之意境,古体诗之音韵,近体诗之格律诸方面加以分析,给出“各从其长”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0.
试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代文学名家的诗文和诗话中,对岑参及其诗作的评论很多,通过考察这些诗文和诗话,试图揭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