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国历来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9年在"全球化创造性人才教育"理念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公布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大纲。在对韩国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性质、构成方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韩国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对于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面对未来10年,中国的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持续深化的问题。概括地讲,深化课程改革,就是在总结与反思过去10年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地将课程改革推向更加成熟与更加完善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课程改革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所有参与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中国概念;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做创造性转化;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相似文献   

3.
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从课程目标看,要造就面向21世纪的“新的韩国人”;从课程管理看,要分化课程编制决策权;从课程设置看,要设置综合课程;从课程周期看,明显缩短。这些大密度的课程改革为韩国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人才,并最终缔造了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比较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的结构与特点、实际效果和体会。即:①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②要以科研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程晗 《河南教育》2009,(9):8-11
一、中微观教育改革:高中新课改的层次定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带有全局意义的教育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宏观层次上的教育改革首先进行体制性改革;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内涵式改革;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微观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人手,通过中观的课程改革.拉动微观的教材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程文化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学校课程文化的视角关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化文”,更在于“文化人”和“文化文”;要以院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课程文化建设支撑和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构全新课程文化,创新课程知识管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此外,还提出了当前课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不断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已成为韩国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2007年12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发布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即《幼儿园修订课程总论》,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第七次调整和改革。总结和评价韩国第七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韩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而且可以为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雪门(1891~1973)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1917年,他就在家乡宁波开始幼儿教育工作,他为发展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成绩卓著.他所创设的"行为课程",吸取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立足与本国,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本土化教学.他的理论在今天对促进幼儿教育改革仍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我园在不断挖掘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研究和深化,创立了以行为课程为基础的园本课程.  相似文献   

9.
莫燕明 《中学文科》2009,(17):47-4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它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0.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巾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同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  相似文献   

11.
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教育在发展,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逐渐转向“课程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改革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技术的知识定性,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了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并说明其理念对促进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韩国在2009年对其国家课程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渗透了全球化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校本课程。本文在梳理韩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特点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课程改革之风虽已刮起,然而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对目前大学课程本质观进行深入思考后,发现传统的课程本质观遵循着一条以知识为主的路线,忽略了人的发展;而意义课程观的出现则把课程的核心从“知识”转移到“促进人的发展”,重视意义的生成,从而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用主体性视野观照品德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主体性品德课程体系。其编制取向为: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课程目标;以人本性为基点,以整体性和结构性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以对话为形式,发展主体间性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活动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结构;突出过程性,积极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是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1.整体定位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学科结构的新突破;2.加强课程的选择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3.体现基础性,加强课程整合;4.加强探究性课程、技术和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基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并为学校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实施两年来,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暴露出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台湾“教育部”撰写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实施二年总检讨”项目报告》为基础,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加以反思,并提出对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20.
韩国学生在第三届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大会上取得了数学素质测试第二名,科学素质测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与韩国课程的先进性是分不开的。现代意义上的韩国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已进行了7次。从2000年起实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首次着限于“差别化课程(DC)”的实施。其主要特征是:⑴将基础教育时期分为2阶段;⑵DC分为“基于水平等级的差别化课程(LBDC)”,“扩展性与补充性差别化课程(ESDC)”以及“学科选择性差别化课程(SSDC)”3类。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设置及评价方法上均有重要变化,这对克服东亚共有的考试文化障碍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