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前提是一种思潮展开的根据和本质,透视理论前提能从根本上把握一种思潮的指向和宗旨。历史虚无主义自诩"客观"或"价值中立",其实质确是有所"虚无"和有所"坚持"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揭穿其虚无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面纱,澄明其维护资本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世界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碎片化历史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是认清其危害,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股反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虚无革命历史事件,抹黑革命历史人物,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削弱大学生文化自信,歪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历史观的不成熟。为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以法治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和攻击。在新时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道路进行歪曲和否定,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既误导现实运动,又消融中华民族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体来说,在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学术上揭露批判其错误、教育上加强全民的历史知识,从制度、理论、知识上分别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传播与影响,为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的推进营造繁荣、先进的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蔓延,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其主要成因,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包装华丽造成精神迷惑,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教育滞后导致育人真空,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为此,高校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为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其手法往往是“戏说”、“恶搞”历史,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的文章,颠倒黑白;刻意编造和扩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妄图以细节代替历史主流和主线;等等。我们除了要充分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中的几种主要表现外,还要深入分析它的思想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反诬马克思主义、歪曲中共党史、诋毁社会主义道路等现实表现暴露其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危害性不可小觑。对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批判武器,以党的领导凝心铸魂,坚持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即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坚力量、坚定历史自信与增强历史主动、弘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伟大斗争精神等,均是同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斗争的强大伟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悄然出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善于乔装打扮,选材更加广泛,手法更加多样,策略更加迂回,以多重方式间接虚无抗日战争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造成了挑战。对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在把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手法及危害、出场原因的基础上,“破”抗日战争史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害,“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之形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的学理性;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把握抗日战争的全局与主流;弘扬抗战精神,贯通抗日战争史的“历史、现实、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