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历史悲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醉人画卷,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同在的诗意栖居之境,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下所遭遇的无奈、悲哀和尴尬。这种通过对原始氏族生态文明的书写,表达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关照当下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起的人类精神文明被破坏的窘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向往的并不是那种纯粹的、没有生命参与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自然界,而是想构建一种自然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尊重、一片祥和的生活方式。斯威夫特透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想生态蓝图,为人类找到了最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必须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现状和解决方案进行不断反思。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自然之子"之称的沈从文,其独特的人文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突出地表现为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许多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唯美的人类生存图景,言说了人类从不缺乏实现"诗意地栖居"的能力,为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  相似文献   

4.
《蝴蝶梦》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从生态批评视角再读《蝴蝶梦》,却发现其蕴涵着生态释义的广阔空间。首先,作家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在具有内在价值的自然世界,颠覆了自然的"他者"形象,消融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有利于缓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体现了迥然相异的伦理价值观,从中我们意识到生态危机源自人性世界的危机,人类应反思之;再者,作家对自然和都市生活的对比述写暗示了《蝴蝶梦》其实是作家本人的一场自然之梦:拒绝都市文明,皈依乡土自然,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5.
桃木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结晶。桃木应用于巫术,其源头来自于原始人类的木崇拜,来自桃所被赋予的生殖崇拜观念。世外桃源是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桃源意象具有桃板、桃符的象征意义。人面桃花是一种对气韵之美的体现,表现了生命的内在动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膨胀,对自然榨取的恶化,人们开始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类关怀"意识的作家,他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寻求人类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理想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現;"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成长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其中,人与自然疏离是一种原发性的疏离,它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这种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失衡的表现,进而也就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健康生态的人格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女性与自然联系紧密,她们思维更感性化、诗意化、自然化。因此,高校女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女性优势,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树立"诗意地栖居"意识,"学做真人"意识,以一种生态意识面对自然、自己和社会,从而塑造人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来临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摆脱了来自原始自然、宗教神权和封建政权的束缚。然而,世界祛魅、世俗社会崛起的同时也孕育了人类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对于时代气息有着敏感嗅觉的"文艺青年",他们不甘于自己的主体精神被客观事物所湮没。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借助"文艺"这个风格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诗意栖居的可能。本文拟运用现代性理论,将"文艺青年"这个群体置于更为宽广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分析其现代生活中的生存困境及心灵治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2.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首先,描绘了草原、丛林人民独异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方式,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者审美的生存状态,传达出作家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赞美和向往。其次,作家努力探求人与生灵平等共生之路。再次,批判工业化对自然美的破坏,否定物欲横流的城市文明,并谴责人类无休止的贪欲。  相似文献   

15.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徐月新 《化学教学》2007,(12):34-36,5
化学关乎环境并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培育学生的生态人格,就是要培育学生养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学生树立宇宙和谐的生态意识,培育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方英敏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2):27-29,33
思维局限与思想困境桴鼓相应的关联,在庄子寻觅物性理想的过程中又一次得以验证。试图通过保持和守护物性自然,并以之为基础去追寻人类诗意的栖居之域是庄子的物性理想。但是庄子这一深邃的终极思路,由于他在处理人与物关系上的自然思维局限,使得他在自己的地平线上画地为牢。对于现代思想来说,只有从庄子的自然思维中走出来,才能使得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