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仔细观察一下自行车或其他机器,你会发现,除了使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以外,还常用各种润滑油来减小摩擦。为什么上润滑油就能减小摩擦力呢?先做个实验看看:把一个木块放进盛了水的脸盆里,那木块便浮在水面上.向它吹一口气,木块就被你吹跑了。再把这个木块放在桌面上,你吹吧,怎么吹也不动弹,就是在木块下垫上几支铅笔,把它和桌面的摩擦改为滚动摩擦,你也很难用一口气吹走它,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便容易吹跑?  相似文献   

2.
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两个课题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并把课本中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浮力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先让学生观察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说明它由于受到重力和桌面的向上托力的作用平衡。然后,进行类比,说明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和水的向上的托力作用。进而比较木块浮在水面上和船浮在水面上等事例,找出其共性,归纳、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液体)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接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探索研究的出发点,启发他们联  相似文献   

3.
现象一:把一个木块放到桌面上,我们怎么吹也吹不动.就是在木块下垫几支铅笔,把它和桌面的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我们也很难一口气吹走它.再把这木块放进盛了水的脸盆里,使木块浮在水面上,我们再向它吹一口气,则木块就会被吹跑了.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便容易吹跑呢? 现象二:我们都知道,如果给自行车的车轴里涂上润滑油,则自行车骑起来就变得轻些.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探索性实验,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某一规律或得出某一结论。其形式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教学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接触新课之前,根据已学知识提问:什么叫水的浮力?学生很快回答后,教师出示幻灯,轮船在水面上行驶,接着演示,小颗铁钉沉入水底。然后设计提问: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而小颗铁钉却会沉入水底呢?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刨根问底,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2 逐层深入,揭示规律  相似文献   

6.
现象一:把一个木块放到桌面上,我们怎么吹也吹不动。就是在木块下垫几支铅笔,把它和桌面的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我们也很难一口气吹走它。再把这木块放进盛了水的脸盆里,使木块浮在水面上,我们再向它吹一口气,则木块就会被吹跑了。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便容易吹跑呢?现象二:我们都知道,如果给自行车的车轴里涂上润滑油,则自行车骑起来就变得轻些。这又是为什么呢?现象三:我们还都知道,在北方的冬天,穿着冰鞋在冰面上溜冰,若轻轻一蹬,就会滑得很远很远,而若在水磨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悬念法教学以“毛细现象”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什么是悬念法教学。教师出示初中见过的连通器问学生:“若往连通器中注水,当水不再流动时有何现象?”学生答:“液面相平”。教师再问:“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的水中,玻璃管内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还是低?”学生答:“相平”。则悬念诱发。接着,让学生将内径不同的两端开口的三根玻璃管插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大出学生所料:玻璃管中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而且内径越细,水面上升越高。不少学生并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怀疑是否玻璃管内原…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  相似文献   

9.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教师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相似文献   

10.
教师信任学生,启发学生目已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不信任学生,样样包办代替,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位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了橡皮泥、玻璃球、小石头、小铁圈、小木块,海绵、乒乓球、瓶盖和一盆水,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情况。经过一阵摆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三种情况:沉底、浮起、沉到一定深度。教师又提出: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如何使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11.
晚霞     
今天,我给爸爸妈妈变了一个有趣的魔术。我把一个鸡蛋拿过来对爸爸妈妈说:“爸爸,我把这个鸡蛋放在水里,鸡蛋就会自动浮在水面上。”妈妈听了,一脸疑惑地说:“我不信,鸡蛋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我故弄玄虚地说:“您不信?我现在就给你们表演表演。”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一个关于《改变浮和沉》的教学片段:师:这有两杯液体,把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不同的杯中会怎样?(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师:你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一个鸡蛋沉在杯底,另一个鸡蛋浮在水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市为了了解《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开展区级的评优课活动,其中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占参赛的主流。下面是位获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以启示。1案例片断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学生]:观察。[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教师]:同学们请考虑:1、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2、放飞的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3、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学生猜测回答]:它们受到浮力作用。[教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浮力作用?你知道…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导语和悬念的设计,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15.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16.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  相似文献   

17.
教学体积的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及“所占空间”的含义。(1)放映一段录像:在一个空空的仓库里,搬运工人开始把成箱的货物往里运。问:在这个仓库里正发生着什么变化?(货物变多了,空间变小了。)问:空间为什么变小了?这说明了什么?(货物占有空间)(2)学生操作:先从装满细沙的杯中倒出沙,然后往杯里放一个木块,再把倒出的沙装入杯中,结果原来的沙不能全部装入杯中,这说明了什么?(木块占有空间)(3)观察实验:在盛有同样多水(水面高度一样)的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中,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问:放入石块…  相似文献   

18.
对学物理,很多学生反映:“听得懂、记不住、考不好、用不来。”学生的这种反映牵扯的方面比较多。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观察、实验、思考、议论、多练的方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试举初中物理中“浮力”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具体做法 1.阅读与思考:从学生掌握的一些直接经验引出课题。如把木块放进水里,一般都是浮在水面上:在水里搬石头觉得比出水后轻;钢铁制造的舰艇能够浮在水面上,等等。那么钢铁制造的舰艇为什么能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课本第六章关于物体浮沉条件是由下面现象引出的:“既然物体在液体中都受到浮力,那么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在水里却下沉呢?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轮船和舰艇却能浮在水面上呢?”由此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浮沉条件。可浮沉条件的前提条件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前面所说的轮船和舰艇,却并不满足此条件,教材上的实例与结论不相符合;后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20.
从小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最初的实验教学中可提出一些对学生来说可能是谜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气垫导轨实验中,同学们对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光电门比较陌生。教师可提出气垫船为什么可以离开水面行驶?为什么旅客走到宾馆或车站门口时,不必放下手中的行李,门就自动打开了?面对这些小常识,学生会兴趣大增,主动探索气垫导轨、光电门的原理及作用。变“扶着走”为“带着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技能和物理知识,教师便可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