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请你关注它     
如果你是学生,请你关注它;如果你是家长,请你关注它;如果你是老师,请你关注它。它,就是微信公众号"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最值得阅读的新鲜时文、最值得阅读的成长建议、最值得阅读的学习指南等,适宜学生、家长、老师关注,也适宜其他热爱阅读、关注教育的人士关注。它的内容经典、  相似文献   

2.
现象:星期一校门前,家长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孩子交给您,就请你多多教育!学习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上他啦。"星期三放学后,家长拉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来找老师理论,"你们这是什么学校呀!孩子让人欺负了,老师是干什么的?把那个打人的孩子叫出来,我们跟他没完!"  相似文献   

3.
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请家长来校,并称之为与家长密切配合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理由有三:首先,从学生家长的现状看,动不动就请家长,家长会感到左右为难。现在的家长工作也忙,事情也多。如果老师小题大做,家长会觉得有些矛盾,或许会做一些表面的功夫。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大骂一顿,背后又数落老师太过分,  相似文献   

4.
袁金花 《考试周刊》2012,(28):169-170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家访"一词对许多家长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甚至已成为一种奢望,家访的老师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做老师的,往往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把学生好的或不好的情况通过这根电线进行了交流。面对表现特别欠佳的,通常是一个"紧急电话"把家长召唤过来,家长面对班主任老师的"紧急召见",又岂敢有不来之理?也许我们的工作繁重又忙碌,好像真的抽不出时间去学生家中走一趟。但是,也许我们的一次家访,将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将成为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师来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教师发现自己刚接的班上有个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于是这位教师便主动接触这个生性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鼓励他说:“以后老师提问,不会的,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就不会让你来回答;会的,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老师就让你来回答。”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开始提了一些问题,这位学生都勇敢地举起了左手,后来他终于举起了右手,该老师赶紧让他发言,结果他答对了。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同学自信地坐下了,脸上还露出难得的微笑。听罢,我们不禁为“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拍手叫好。“请把你…  相似文献   

6.
赵冬 《班主任》2009,(6):43-44
一忌动不动就请家长。有些班主任把“请家长”当作处理犯错学生的法宝,只要学生犯了错,就请家长,其实这样做极不明智。请家长要把握一个原则——“必要”时才请。如果动不动就请家长,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请家长”麻木不仁,或记恨老师;家长也会有怨言,认为班主任无能。  相似文献   

7.
"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教师发现自己刚接的班上有个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于是这位教师便主动接触这个生性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鼓励他说:“以后老师提问,不会的,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就不会让你来回答;会的,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老师就让你来回答。”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开始提了一些问题,这位学生都勇敢地举起了左手,后来他终于举起了右手,该老师赶紧让他发言,结果他答对了。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同学自信地坐下了,脸上还露出了难得的微笑。听罢,我们不禁为“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拍手叫好。“请把…  相似文献   

8.
不要轻易请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有思想、有个性。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开始有点变化、做坏事。这时班主任请家长就成了不二选择,这有待商讨。如果要请家长,一定要协调家长、学生、老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舍不得 化学课上,化学老师发表一通理论演说后开始做实验。 "大家注意了,"化学老师郑重其事地说,"现在我手里有一块银元,我准备把它投进这个盛有硫酸的烧杯里。请大家回想一下我刚刚讲过的理论,思考一下,这枚银元会溶解吗?"  相似文献   

10.
现象一: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我……"有几个甚至离开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把他的小手举到老师的眼前,甚至做一个蹦跳状。当老师说:"××,你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等不及的就在座位上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很多同学常向我诉苦,说爸爸妈妈和老师说话有时不注意场合,不留情面,让我们下不了台,甚至把我们弄得特别“惨”。当然我们也会采取一些“对策”,跟父母闹些别扭。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开一个座谈会,请同学、家长和老师们来谈谈,是否真有这种情况。如果有,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又是怎么相互沟通的。请大家实话实说。王丹丹(学生):我妈就老爱在同学面前讲我的不好。上次同学到我家,她一会儿说,丹丹不爱劳动,你们要多帮助她;一会又说,丹丹爱哭鼻子,你们要多让着她。你看,这像什么话,我的形象难道就这么差劲?武兴建(学生):我妈也这样。上次我…  相似文献   

12.
在家长群,我的备注是"高心老师"(高中心理教师的简称),很多家长都称我为"心老师"。不知在这个心理教师挺"囧"的年代,"高数教师""高英教师"是不是也会有被人称为"数老师"和"英老师"这样的囧事发生呢?  相似文献   

13.
陈喆 《家长》2011,(4):6-8
当家长,就得给孩子去开家长会。如果有个好孩子,家长会就会让你无限风光。如果有个皮孩子,家长会便要提心吊胆等待着老师的"耳提面命"。让我们回归家长会的初衷——提供一个家校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怎么把孩子教育好。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位老板模样的家长领着一个孩子到办公室找我。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请老师多多关照!”坐下后,他对我说:“我的孩子叫李小成,分在了你班!”接着,他就招呼孩子:“来,向你的新班主任老师问好!”我打量了一下这个孩子:长得很粗壮,头发黄黄的,不知是染的,还是天生的,脸上满是青春痘。我皱了一下眉头,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学生!”这位家长对我说:“我和小成他妈长年在外跑生意,没顾得上管孩子。听说邵老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孩子交给你,我放心!以后还请您多多费心!”我笑了笑说:“管好学生是我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许亚平在他的文章中多次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请教一道题目,指着题目说,"这个我不会做"。对此,他常常会这样"折腾"学生:"请不要看题,先把题目说给我听听。"学生不能脱稿说,一般都是照着题目读。"好,现在不看题目应该会说了,说来听听!""哦,我会了!"一溜烟走人。许老师这时笑着朝着学生背后喊上一句:"就这么走啦?以后有问题多读几遍再来啊!"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17.
“现在老师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孩子肯定调皮,我们也不是不管,可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真没办法。”“说真的,我就怕孩子说,老师请您去一趟。”“一张条子或一个电话就把我们‘请’到学校,站在老师面前,我们做家长的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现在的老师,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有招数,只要你往他跟前一站,准会被劈头盖脸地数落一番。”……以上并不是个别现象,茶余饭后、公交车上、放学路上,常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议论着。从家长的抱怨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孩子,但是,彼此沟通起来是多么不容易呀!十…  相似文献   

18.
“现在老师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孩子肯定调皮,我们也不是不管,可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真没办法。”“说真的,我就怕孩子说,老师请您去一趟。”“一张条子或一个电话就把我们‘请’到学校,站在老师面前,我们做家长的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现在的老师,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有招数,只要你往他跟前一站,准会被劈头盖脸地数落一番。”……茶余饭后、公交车上、放学路上,常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议论着。从家长的抱怨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孩子,但是,彼此沟通起来是多么不容易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9.
“现在老师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孩子肯定调皮,我们也不是不管,可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真没办法。”“说真的,我就怕孩子说,老师请您去一趟。”“一张条子或一个电话就把我们‘请’到学校,站在老师面前,我们做家长的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现在的老师,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有招数,只要你往他跟前一站,准会被劈头盖脸地数落一番。”……以上并不是个别现象,茶余饭后、公交车上、放学路上,常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议论着。从家长的抱怨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孩子,但是,彼此沟通起来是多么不容易呀!十…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性事件或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时,老师们往往会“请”家长到学校,共同商榷,配合教育学生。而在传统意识中,家长被“请”到学校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差.使家长觉得脸上无光。此方法用得过多,会使家长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处理不当,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请”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应当讲究些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