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给阎连科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他的小说始终关注乡土生活,近乎是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将农村人在苦难中生存、在绝望挣扎的情境呈现出来。他笔下的乡村世界,诡谲真实,触目惊心。本文主要从乡村风俗与抗争意志两个方面来探索阎连科作品中的乡土世界,以理性的眼光去探求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当中体现着阎连科对城市的道德法庭的预设,这实际上是这一批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小说理性鸟瞰笔下的世界和人物,并把它纳入不同的艺术美学范畴,对中国人的生活、立场、历史和现实做出独具一格的阐释。其民间立场写作指向乡土世界和"劳苦人",但在言说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是令人心悸的苦难叙事,二是透彻的乡村权力书写。逼视现实成为阎连科民间立场的写作基调,他以强烈的介入现实的目光审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批判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是一个执著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大都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又不屈地抗争着。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经过努力终于逃离了土地,但是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内心对城市是抗拒的。他们在城市遇到生存挫折后,便转向对乡土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守护,以此来抵御城市文化的侵蚀和守护心灵深处的乡土温情。阎连科以此来展示城乡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8.
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主要包括《年月日》《耙耧天歌》《春宫图》《受活》《丁庄梦》《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中、长篇作品,它们代表了阎连科目前为止乡土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日光流年》是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有分量的一部长篇作品,曾入围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笔者拟通过研究文本中反复、大量出现的ABB式叠音词,探析阎连科小说创作转型之后的语言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魏巍 《文教资料》2011,(36):86-88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与前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对乡土民间的理性审视、批判让位于一种情感认同:对人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和推崇,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转型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中,作家运用亡灵叙事视角——以一个亡者的灵魂作为视角展开文本叙述,来表达他对乡村权力、人性、城乡文明碰撞与对峙等问题的深入思考。经由这一视角,阎连科式悲悯的绝望,他对乡土既爱又恨、对乡民贫困、愚昧和艰难生存状况的真实呈现以及对乡村美好诗意的绝望式的呼唤都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的异质空间里,乡村走出的男性在物质上征服了城市,但在精神上仍因为"农村出身"而遭受歧视,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阎连科的《和平战》和《风雅颂》以"两女一男"的情感关系模式展现了主人公由自身"农民"身份产生的焦虑体认和身份否定,他们将在城市面前的自卑转化为在乡村面前的自恋,以此达到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散文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水是沈从文描写的重要客体,水在他笔下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理性的水,它是蕴涵着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艺术之水。通过水的品性这一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有助于获得对《湘行散记》多层次的审美认识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苦难、荒诞与积极的自我承担精神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切概括。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文章将阎连科的小说与萨特、加缪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阐释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亦即本真的苦难精神和西西弗式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的《炸裂志》以地方志的形式呈现了当代中国乡村不断演进的历史,它以无比的表现力将发生在当代中国乡村纷繁复杂、冗乱无序的发展进程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其间不乏有关于乡土的点滴记忆,对那些立足于乡土之上家族间爱恨情仇的勾画,以及维系在乡土与家族、与血脉之间权力话语的实践。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乡土进化论的寓言,从这部寓言里可以读懂关于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某些情态。  相似文献   

18.
<正>在现代文坛中,乡土小说的地位举足轻重,引人注目。故乡的今昔变化投影在作家敏感的心灵中,由此写出一首首乡土之歌。这或是美好的恋歌,或是沉痛的批判,或是丑恶的揭露。沈从文的《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两类。同被誉为"诗化小说"的这两部作品,在其乡土人情描绘中,展示的情感意蕴和生命体验又是有差异的。一、从地域来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边境的茶峒山城,优美如画。依山所赐予的静穆、和谐,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中心展开研究,通过解读沈从文其人和《边城》的创作背景、景物描绘以及人物塑造所包含和体现的丰富的乡土文化意蕴,深入挖掘、阐释沈从文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情怀和《边城》的乡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转变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和对现实态度的一部标志性小说。虽然作品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但它所以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越乡土之上。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