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阶段,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与所要达到的“精品”和“共享”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职教特色不明显、开发主体单一、更新不及时、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高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要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规划、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开发优质资源的积极性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知识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当前的精品课堂资源共享建设存在忽视精品课程持久优质性建设,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率低,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借助有利形势,严格优质课程筛选制度,统一共享平台使用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进退制度,加快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脚步,能够为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科学化、完善化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精品""资源""共享"三者间的关系,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  相似文献   

4.
鹿作刚 《成人教育》2012,32(9):101-10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历经"精品的精品"、"精品的资源"再到"精品的共享",建成了数千门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程,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评选出的课程都是优秀的精品,但是资源共享的目的却并未完全实现。因此,认真探索研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今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衔接—转型—升级—创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将建设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与原精品课程进行衔接,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基础;将服务教师为主向服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转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升级,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将课程文化和共享技术两个视角上进行创新,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持续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效益取决于学习者、资源质量,网络平台及建设机制.从提供保障到实现共享效益,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从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平台的学习支持系统建设、课程评审制度、标准化的共建共享、建设转型、课程推广、工程协调六大方面不断完善,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内涵。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为例,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如何挖掘大量精品课程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课程资源,促成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优质资源更广范围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此类问题,通过引用SECI模型从整体上分析和研究了精品资源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平衡转化。采用认知地图等可视化技术对隐性资源进行挖掘,建立隐性知识数据库,采用本体建模的方式构建了适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原国家精品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策略:转型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衔接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升级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并通过“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建设,总结了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本文阐述了东北大学"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团队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平台,通过夯实课程基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资源特色,在逐步实现课程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资源共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以我校近年来建设的《液压传动》精品课程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内容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探索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平台建设,能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监理专业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了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多类学习对象提供了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专业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3.
自国家及教育部发布网络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文件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引入网络通识课程.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和应用情况成为高校、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采用网络检索法和访谈法对山东省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教务处是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引入和管理的主要机构,引入的课程规模主要由院校实力决定,...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平台。由于其信息量大,给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以高职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针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高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之"软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精品课既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它有效地在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带动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工作,进而加强了课程建设的力度,更好地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学资源要求具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交互性及资源的共享性。资源的共享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网格技术能够将互联网上的资源连通,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消除资源孤岛。应用网格技术可以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改革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7.
提升课堂活力,打造"品质课堂",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学习者学习方式多元化选择的转型需要和行动方向。"品质课堂"是通过高品位教学支持服务推动学习者最佳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性。建设"品质课堂"需要从构建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展开精细化教学设计、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课堂、建设双向互动智能化学习管理平台、提供高品质的视频文本类教学资源入手,以营造一流的学习环境来充分满足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效,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冯丽丹 《高教论坛》2014,(7):127-129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但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同时也是突破传统资源库建设的瓶颈制约、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的一种新途径。因此,通过从制定规范化的资源体系结构、构建院校"混合云"、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对其建设策略进行探讨,并以云计算的体系架构理念为基础,兼顾行业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期望提出将资源库系统分为资源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及社会服务平台三个部分的功能结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指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对"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的19门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研究发现,学习者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能够给以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以及提高生活品味和个人修养的实用技能课程。课程主讲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交易成为可能和必然。考察当前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交易行为,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和政府部门同时扮演着交易主体角色,交易和结算方式呈现出自发、自由、多元化的特点。从推动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共享出发,必须正视并解决好各院校在交易中的利益分割问题,进而确立协调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共享机制,从根本上化解“软资源”的定价困难、“等值”与折算(冲抵)的确认困难、不同交易主体的动力差异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