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讲到的主谓结构作状态补语的B类格式V1 得 N V2语义特征,补语的语义指向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明确对B类格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伪定语构式"N1+的+N2+V+得+R"一直受到各个学者所关注,各学者尝试用各种不同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如从认知与生成的角度,或者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文认为此构式是词汇压制,即动词压制所致,且补语R的语义指向和语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友军 《海外英语》2012,(12):267-269
英语分词后置结构在传统语法中被普遍认为可以充当补语和定语,在结构上一致被认为是分词短语。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从概念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充当补语和定语的区分标准;并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对该结构进行了句法分析,得出其是级转移小句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分词短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可以运用数频统计的方法,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复合趋向补语在所选语料中的使用频次进行穷尽性的考察;然后,根据得到的数据,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动词、宾语及“了”等的语法关系加以说明。这一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包含复合趋向补语句子形式的特点,对“动词 复合趋向补语”结构的语法化倾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6.
"A/V得紧"是汉语重要的程度补语结构。从共时看,能进入该结构的谓词可分为"压"类、"挨"类、"管"类、"下"类、"催/叫"类、"恨"类以及"渴"类,其中"紧"可用作状态补语,也可用作程度补语。从历时看,"A/V得紧"结构经历了从状态补语到程度补语的语法化过程。此外,谓词的共时分类结果与历时演变的先后顺序大致吻合,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隐喻论探讨"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及其联系,以及该构式对所能进入的动词的限制,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8.
§0、“去”与“来”是两个方向对立的趋向动词,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都常作补语或独立作谓语。因此,当它们用在其他动词性词语后究竟是补语还是连动式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往往不好分辨,例如:  相似文献   

9.
趋向动词"起来"作补语时,除表"趋向"的本义以外,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引申的"非趋向义"。本文利用认知语法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补语"起来"的引申义进行分析探讨,将其含义分为六种类型,即表"动作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判断/看法""表回忆""可以/能够"和"……的时候"。在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时,注重语法和使用方面的特点,以求借助本体研究方便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英语语法中,因为V+ing+Object结构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不同,该结构被划分为动名词短语、分词结构或ing分词短语。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为指导,从意义的角度对该结构进行功能分析。文章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英语的V+ing+Object结构归为动宾结构小句,胜过划分为一般语法所划分的动名词短语、分词短语或ing分词短语。  相似文献   

12.
基于程度补语句下位分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补语句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学者们对组合式程度补语句的关注程度远高于粘合式程度补语句。关于其下位分类,学者们亦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考察了现有程度补语句下位分类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进一步认识这一重要句型,并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补语系统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复杂的结构系统。趋向补语一直以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点,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趋向补语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复合趋向补语,其用法复杂,结构繁多,意义抽象,又由于汉语简单趋向补语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了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简单趋向补语的过程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夏梦 《现代语文》2009,(6):92-94
无锡方言中的"落"相当于上海方言、苏州方言中的"脱",一般作结果补语,但因其使用的频率极高,正处于进一步语法化的进程中,逐渐跳出结果补语的范畴,意义虚化而用法多变.本文尝试研究"落"除实词之外的各种用法,描写它的分布与语法功能,解释它的语法意义,同时,对它的语法化机制和语法化方向提出个人见解与论断①.  相似文献   

18.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词义和句法功能两个角度对"过"字语法化为动态助词过程进行考察。"过"在词义上经历了由空间范畴到数量范畴再到时间范畴的演化;在句法功能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语到作定语、补语到作趋向补语,最后语法化为动词后助词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角度辨析了"一塌糊涂"和"昏天黑地"这两个词在作程度补语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