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时,大多数人常常只关注谓语动词,忽视了其他成分.文章首先将两组结构平行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出现在"把"字句中的"了"可以有两类:一是事态助词,充当动相补语;二是时体范畴.接着利用生成语法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功能范畴假设等规则检验,说明两个"了"的句法位置不同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动态助词“过”从最初的动词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词义逐渐虚化,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发展为只具语法意义的助词,实现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菱角客家方言中,"来"除了作趋向动词、动相补语外,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助词,能充当副词性标记、状态补语标记、体貌助词、语气助词等。在详细描写"来"的多种助词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其"趋向动词目的标记‘先行’助词语气助词"的语法化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哭"一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进行研究,指出"哭"的词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哭"由可作结果补语的"流泪"义发展到作程度补语的"极点义"。"哭"一词的新义和新型结构的产生受到隐喻机制以及模因论的影响。"哭"的极量义产生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主观化的表现为"哭"可表主观极量义,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由自由形式转为粘着形式。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指出“语法自有相应的语义基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表达的形式”,“词的语法功能和它所能存在的结构模式,是受它的词汇意义控制的”。就“变”和“化”的词义和句法结构进行具体地考察和分析,认为“化”具有“转变、转换”的词义特点,所以“化”具有组织结果信息的功能,相应地具有“…化为…”和“化+形容词(作补语)”的句法结构形式;而“变”因为不具有同样的词义特点,因而不具有相应的句法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代白话文献中的句末語氣助词"在裹"源自表方所意羲的"在裹"."在裹"从方所范畴演变到语气范畴,语法化路径是:句末处所结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所关涉的意义跨越空间、时态、语气三大范畴,其方所意义、功能不断泛化与句法位置、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副词+的+X"结构是副词的一种超常用法,本文重点分析助词"的"在"副词+的+X"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功能。副词作定语必须是带有标记的,助词"的"必须出现。它在句法上通过后附,将副词修饰化为指称性"X"的修饰成分,作定语。在语义功能上可以明确副词与"X"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对"副词+的+X"结构有促成作用,甚至影响成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协状元》中“了”用例的穷尽性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以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情状类型、信息结构和视点为参数探讨“了”五种句法功能的语法化层级,认为应为: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助词〉语气词。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9,(2):101-105
"有"字句在汉语南方方言中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性语法形式,对此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但尚未发现"有"作为程度副词的报道。浙江吴方言台州片仙居话"有"具备程度副词的功能,且通过分析其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发现:(1)语义上,仙居话的"有"经历了"客观领属>高程度"的演变,动因为主观化;(2)句法上,"有"从领属动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3)仙居话"有"的主观化和句法化经历了语用理解和句法功能从相互龃龉到再平衡的特殊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再说"的用法起初是在句中作谓语表言说义的动词性短语,随着句法位置移到了句末,语法功能也从实到虚变成了表应酬义的助词,而语法化是"再说"演变的理论依据。本文一方面从语法化角度探讨应酬语"再说"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应酬语"再说"形成过程的语法化解读,得出应酬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法化的结果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16.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17.
近代白话文献中的句末語氣助詞"在裏"源自表方所意義的"在裏"。"在裏"从方所范畴演变到语气范畴,语法化路径是:句末处所结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所关涉的意义跨越空间、时态、语气三大范畴,其方所意义、功能不断泛化与句法位置、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分析河北方言里"X得慌"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认为"慌"有读轻声和不读轻声两种情况,它们的语法形式不同,句法功能有异,读轻声时,不是表示程度的补语,而是一个语缀,表示非适意的感觉状态。这种格式元代已有使用,明清更加普遍,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桂林话中的"倒"可以作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也可以作动态助词。对桂林话中的"倒"的语法特征进行描写发现,"倒"同时兼有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隐喻和语义泛化的共同作用是造成了"倒"逐渐虚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状"的名词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状"作描摹助词的用例在《搜神记》中已经出现。本文分析了"状"在"X状"结构中由名词语法化为描摹助词的三个阶段,认为"状"助词化的动因包括"X"成分的语义扩展、比拟式的类推作用、转喻的固定化等。另外考察了"状"和"然"在语法化路径上存在的相似点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