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d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m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朱慧 《考试周刊》2007,(15):49-51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肯定了诗歌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的“拆解和重构”、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等诗歌翻译理论与相应的翻译实例相结合探讨了诗歌翻译的过程、目标、审美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9.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田力 《文教资料》2006,(30):164-165
文学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选择的艺术。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艺术之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诗歌存在不可译性。本文比较了两首耳熟能详的唐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了唐诗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之间的关系,主张唐诗的翻译应努力做到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并力求做到三者的兼顾。  相似文献   

11.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佟晓梅 《现代语文》2007,(4):127-128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如何传达出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向来是译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中诗英译和英诗中译的部分佳作和力作中比较赏析了诗歌翻译中音,形,义三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美”是优秀的英文广告词应具有的首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简约美,含蓄美,新奇美。因此“美的传达”也应作为翻译英文广告的首要标准。为了这一目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顺译,逆译,仿译。  相似文献   

15.
刘军 《中学生英语》2022,(6):105-112
《域外诗抄》收集了施蛰存历时五六十年翻译的英、美、古希腊、波兰、法国等诸国众多诗人的诗歌。他以“喜欢”为出发点,追寻自由的、抒情的、具有现代派风格的西方诗歌,用以传达自己的诗歌理念、撑起自己主持的刊物,进而影响诗坛创作;有一些未发表的译诗,体现了施蛰存尽管历经坎坷,内心却依然保持对艺术的坚守与执着,持续关注西方译诗,不为外界所动,显示了施蛰存的文体观、艺术个性与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6.
"美"的思考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其对诗歌的传统以及审美习惯都有明显差异。诗歌翻译实践中,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是译者要时刻铭记在心的钥匙。诗歌译到让人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才算成功;片面求信,读来无味,则译犹不译。虽然诗歌翻译家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追求美的传递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密 《双语学习》2007,(11M):196-197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古诗用字凝练,言简意赅。这一方面体现了古诗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过诗虽难译,还是可译的。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的语言都具有音韵美。古今中外的诗歌更具有音韵美。音韵和格律是构成各国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这就为中诗英译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美与真是诗歌翻译中一个永恒的争论主题,本文对近年来翻译界关于诗歌翻译中美真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商榷作了简单地回顾,一方面阐释了所谓“真”中讲的保留形式应是保留形式“美”这一特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在真美取舍过程中须掌握的一个“度”的概念,并以笔者翻译的一小段诗来对“度”这一概念加以具体阐释。接着笔者从英汉语对比,发挥译语优势的角度,力图于“度”中寻求三美(音美,形美,意美)途径,达到诗歌中美真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