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匮乏是我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必须以满足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立足点,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文化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要求把农村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拟在概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存在的新问题,从政府履行文化管理职能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源 《华章》2011,(19)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逐渐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相似文献   

4.
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也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嘉禾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但还存在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经费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加强嘉禾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应该采取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发展文化。苏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其发达的经济相比明显滞后,根本原因在于运作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来分析苏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作机制,可以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机制、农村公共文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文化生态的认知,文化是生态整体,体现在个人之间、社群之间的关系,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社区网格化、创设多元化供给模式、确定农民文化主体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农村文化人才机制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两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价值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两型"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农村两型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9.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投入偏低;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人才奇缺、文化服务内容单调;文化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西部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视程度;加大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的财政倾斜政策,加速改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促进文化服务内容贴近农村居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微观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福建省13名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我国1950年以来农村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活的追踪与梳理可以发现,个案教师的职前教育生活经历了从比较正规的简易师范到“一直劳动”的初级幼师、初中再到“文艺生活丰富多彩”的职高幼师、中大专幼师的变化,当前公办教师多为科班出身,民办教师多是跨行从业者。就教学生活来说,个案教师从来没有间断过“小学化”的分科教学,不过其活动组织在朝着更具整合性的方向发展,教学形式也更具童趣,尤其是公办教师的教学生活日渐多元化,“领域”“主题”“区域”三类活动并重。个案教师的职后培训最初主要是速成式的园本培训或社队培训,而后有了中等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转正”“三科”“民师班”等培训,进入21世纪,国家各级教研机构与高等师范院校分工合作,提供了更为正规和系统化的职后培训,不过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的参训级别差异也越来越大。个案教师的休闲文化生活经历了从集体加班备课、参加文艺宣传活动到个人“看书读报”再到“自娱自乐”的晚会以及以网络为载体的个性化文化娱乐的变化,同时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休闲活动也有了很大差异。就教师主观标准与感受来说,老教师始终以工作为重,年轻教师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民办教师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公办教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活变迁是国家相关政策、地方文化、教师个人交际圈与个体特质等因素多维互动的结果。今后应关注农村幼儿园教师作为“整体人”的文化生活需要,缩小农村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的文化生活差距,选拔和培养具有合适心理特质的农村幼儿园教师。  相似文献   

12.
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现实情况看,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理念的缺失、供给主体关系的不平衡、供给内容和手段的单一以及评估机制的缺乏。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的树立,并且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评价机制的建立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城乡差距日趋明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扶贫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其中偏远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是"文化扶贫"的重点。本文针对民族地区——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普遍性的问题,需要从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率、提高供给效率和重视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与乡村现代化建设辅车相依,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形式化建设、模块化构建、拼贴式设计等日益泛滥的空间改造设计乱象,提出多元价值表现与动态规划建设,并以福建永泰县尾林村改造为个案进行硏究,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乡村环境整治、空间系统规划、人文空间建设及本地村民参与四个维度切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戏曲扮演着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角色,戏曲表演艺术代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民奋发向上、陶冶人民的道德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河北省丰宁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发现,由于贫困地区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贴费用处于低标准的水平,农村教师编制紧张,不能设置专门的生活教师,公用经费没有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做出专门的安排,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很贫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需要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学生课余活动资源建设;设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编制,保障对学生课余活动的管理;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建立面向学生课后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农民文化权益,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文化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课题组通过对成渝地区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农村文化设施落后且利用率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腐朽落后的文化威胁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民对当前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高。本文认为,在城乡一体化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文化部门及社会力量的作用,在资金、设施、组织、人才、制度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保障,构建一套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充分有效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使我国广大农村积淀了极其厚重的非物质文化,如何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者,是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的促进者,是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社区利益的维护者,也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者。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积极发挥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独特作用,是保障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