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杨阳 《声屏世界》2009,(2):37-38
2004年,开办了8年的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在历经多次改版后走到尽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等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停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在播出的河北卫视的《读书》节目俨然成为中华大地读书节目中仅存的果实。  相似文献   

2.
马蕊 《传媒》2019,(6):56-58
前一时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沉静悠远的书香,被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清流”,是读书类节目的“复兴”。2018年10月8日,《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再次推出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用360度沉浸式舞台、真实布景、知名演员实力演绎、台上台下实时互动和考究的舞美设计。  相似文献   

3.
刘永昶 《声屏世界》2013,(11):19-20
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作为中国电视读书栏目的资深代表,虽几经易名改版。却一向沉稳持重,不失高雅大方、深邃幽远。节目收视率在浮躁的时代里自难爬升。但也总拥有她忠实的拥趸群体。这两年暑假,《读书》栏目连续推出特别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颇让人意外。不过,联系起近年来荧屏很是热烈的文化知识类节目风潮背景,倒也自然。何况节目推出后,  相似文献   

4.
项华 《视听界》2010,(1):107-108
1996年5月12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开播,为中国电视读书节目树立了一个标杆,一时间读书节目甚是红火。2004年,《读书时间》因收视率等原因遭到末位淘汰,各地开设的读书类节目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近年来,只有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卫视的《读书》等极少数的读书节目依然在顽强地生存着。电视读书节目真的没有生存空间吗?其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5.
通过电视这一特有的传媒方式来引导人们读书,读好书,提高人们的素质和修养,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从节目自身需要不断地提高质量,满足观众需求上讲,《读书时间》也应当有一个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此,本人拟就《读书时间》栏目的定位、内容、形式诸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栏目定位栏目定位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其收视对象。就《读书时间》的受众而言,它是以知识阶层为主,兼顾其他阶层人土。因此,栏目编导们就应当注重研究…  相似文献   

6.
江苏卫视的《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以优质阅读为主题,以场景的写意化、叙事的生动化、后期的杂志化包装为特色,打造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为公众搭建了“公共读书空间”。在节目场景的设定上,将节目写意化、氛围化、符号化,没有一个固定的环节,也没有任务挑战,仅仅是用镜头来真实地记录每一位嘉宾的点滴。尤其是“飞行嘉宾”的加入,让“文坛老友记”的故事视角更加丰富,且增加了变数,激活了增量,不断更新读者的阅读观念。《我在岛屿读书》在构建和引导“生活美学”新范式方面,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对读书节目探索“生活美学”新范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电视读书节目处境艰难, 一是电视读书节目收视率低,二是经营问题一直难以突破。由于电视读书节目收视率较低,近年来频频发生夭折事件。1998年以来,上海台《阅读长廊》、中国教育台的《书苑漫步》、北京台《华夏书苑》、湖南台的《爱晚书亭》、青岛台的《一味书屋》先后停办。2004年9月,开国内电视读书节目先河的央视《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排名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商业逻辑推动下,收视率似乎成了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衡量标准。读书类电视节目也难以逃脱"末位淘汰"的厄运,但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一档读书类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因其回归了单纯的、清新的和质朴的读书本质,而开辟另一片视觉空间。本文通过对节目文本的解读,并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比较,分析读书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9.
李爱晖 《新闻知识》2006,(12):47-48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屏幕精神净土的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台纷纷效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读书节目的高潮。但是由于节目制作水平的良莠不齐,一度红火的电视读书节目日渐萎缩。2004年9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读书时间》最终因收视率太低而被停播。虽然新的节目如《读家报道》、《非常接触》、《读书周刊》、《读书有用》等从2004年开始也先后出现在各家电视台的荧幕上,但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态,缺乏叫好叫座、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开卷八分钟》栏目的参与式观察,考察栏目制作流程和人员构成,并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八分钟》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做分析。总结出栏目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对情景语境的拓展,与时代语境的契合,从而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并在时代文化特征下寻求栏目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相似文献   

11.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12.
自CCTV-10套《五日谈》栏目全面改版为《记忆》,主要记录、分析、解读新时期文化的变迁,以系列片的方式播出。这意味着老版《读书时间》在经历了尴尬的境地后黯然谢幕了。它的凋落在很高层面上折射出节目的评价指标——收视率和末位淘汰的局限性。在受众多元化的时代,这两把悬在《读书时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落下为电视媒体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收视率和受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民众文化水平提高,近年我国电视荧屏出现了众多读书类节目,这些节目坚守文化品质,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到了“文化担当”的作用。其中纪实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和符号化表达探讨阅读和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关系,将阅读日常化,并且在多个仪式化场景中以影像化方式重新定义阅读的范畴,用视频记录当下文化思潮,为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万彬彬 《视听界》2013,(1):83-86
2012年4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对全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开辟读书版、读书周刊、读书栏目(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六档电视读书节目。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15.
我怎样编《画说哲学》姚沙沙《画说哲学》是一套专为青少年编写的哲学启蒙书,共四本。每本篇幅不大,只有三五万字,配有数十幅哲学漫画。这套小丛书出版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都在其读书节目中作了专题访谈,《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听江苏文艺台陈静主持的节目,不论是以前的《伴您今晚60分》,还是现在的这档求知类的《今夜读书》节目,都有一种让人静思、内省的味道。世上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家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已感觉的。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陈明 《视听界》2006,(6):34-37
2006年9月4日,湖南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19点30分播出了一档全新的节目——《变形计》。第一季《网变》讲述了一个繁华都市的网瘾少年和一个贫困乡村的农家少年互换7天的故事。节目一播出就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收视率在同时段卫视位居前列。随后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又推出了3期节目《高三师生母女互换》、《老孔变形计》、《走,走,走》。节目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来了非议和指责,有关此节目的报道和评论铺天盖地。《变形计》是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 真人秀”模式推出,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重要的解题目录,其中的每一部图书都撰写有提要。其提要著录图书版本,标明图书的次第完缺,叙述图书的源流演化,并有对图书或作者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吸收了《读书敏求记》的成果,也对《读书敏求记》也有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央视的《东方时空》和《共同关注》两档节目,通过对节目内容设计、编排方式、画面配置、主持人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改版后《东方时空》和《共同关注》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节目的内容分析入手,对《第一时间》和在广东具有较高收视率的境外媒体本港台的主打节目《六点钟新闻》进行比较研究,对信息量、节目选题、节目编排、主持人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第一时间》作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