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万怀 《今传媒》2010,(4):89-91
"说"新闻和"播"新闻同为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播报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说"新闻,因其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获得了听众和观众的普遍认同。同为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新闻内容、听众定位大致相同,然而,其各  相似文献   

2.
新闻提要是广播新闻节目的一种常规化播报环节,是广播新闻播出的重要提示,是为了突出新闻事件、亮明媒体观点,指尊、吸引观众收听而采用的一种编播技巧,具有简洁、生动、口语、鲜明、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叶舜祺 《东南传播》2010,(10):136-137
现场播报是广播记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对有些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来说,广播记者如若善于发挥这种独特传播报道优势,就能够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广播记者应如何掌握现场播报技巧、增强现场播报能力,以期进一步提升现场播报水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的媒体行业正式进入一个新的环节,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媒体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纷纷开始对信息的采集方式、播报方式等进行转变,其中报社记者更是应该正确看待融媒体带来的优势,不断地优化自身的采访技巧和语言交流技巧,保证采访能达到目的以及新闻采集的质量。因此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报社记者该如何提升语言交流技巧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王武 《传媒》2014,(24)
正当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档节目往往要采用多种评论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节目的可听性,而且能够提高新闻评论的深广度,进一步提高节目传播效果。回顾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已经从最开始的单一播报形式转变为多重方式为一体的立体播报形式。本质上来讲,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的灵魂,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媒体的竞争焦点也从内容转向了思想,这也催生了一大批评论类广播节目。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  相似文献   

6.
张敏  张玫芬 《东南传播》2011,(4):118-120
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基本成正比,传播速度可以塑造某一媒介的声誉,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电话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与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实现了新闻播报提速,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随着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广播记者在选材、策划、报道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选取新闻亮点,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李慧佳 《新闻窗》2012,(4):99-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当初的播新闻派生出说新闻、聊新闻。说和聊的出现并非人们凭空创造,而是应运而生。自广播诞生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一直延用播新闻。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让人听起来庄重大气,但往往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手机以及网络等多种新媒体方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媒体行业之间形成了相当激烈的竞争。在传统的电视台当中需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优化,使其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具备相当高的素质能力。通过新闻记者的报道可以掌握到更多的新闻事件,获取到更多的新闻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不断的提升。在本文当中,首先对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我国的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进行了实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播新闻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新媒体竞争的挑战.为践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使命,广播新闻主持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用精彩的新闻报道吸引听众,创造新时期的媒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以其自身的独特性赢得了老百姓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因服务性、贴近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深受观众的欢迎。但随着传媒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行业步入了融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民生新闻节目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节目的新要求,不断创新主持播报方式,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特点,然后从生活化播报、评论式播报、段子式播报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民生新闻主持播报方式的创新策略,然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创新民生新闻主持播报方式的保障措施,希望能与广大同行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媒体行业发展进程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广播电视台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增加,随之对广播电视台的质量要求也逐步提升,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对现有的新闻编辑技巧加以优化,提升新闻稿件质量,强化编辑效果。本文简要阐述了广播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技巧应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广播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技巧,以此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李彬 《中国广播》2013,(8):52-54
近年来,全球气象状况越来越复杂多变,广播媒体作为最主要的传统媒体之一,如何拓展播报方式、报道好气象新闻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本文以2012至2013年4月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报道作为考察对象,从内容转变、手段创新、范围扩展三个方面展示了广播媒体气象新闻报道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行的电视媒体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的,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的覆盖面相对广泛,而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大多是辖区内采制,播报区域性新闻、信息资源上处于劣势。与纸质媒体和广播、网络媒体不同,电视  相似文献   

14.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30):66-67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  相似文献   

15.
刘胜  何彬 《新闻前哨》2011,(6):65-66
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为发挥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大量采用现场连线这一报道方式。所谓现场连线报道,就是记者或被采访对象在新闻现场,通过手机、座机电话或无线话筒(这三者中,以手机连线播报最为常见),直接向电台发回口头的连线播报,  相似文献   

16.
新闻角度是指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信息挖掘、表现的事物价值取向。广播新闻报道可以从社会、实际生活等角度进行事件的播报,提高报道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新闻报道工作者的重要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广播新闻报道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广大听众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的广播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努力学会与时俱进,加强广播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推动广播新闻报道行业良好发展。本文将针对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广播现场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现场口头播报的形式出现,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的特点,备受广大听众的青睐。独具优势的广播媒体现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听众也从广播媒体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连线报道看似简单但要出彩,避免平庸却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专题近些年来愈发受到听众的喜欢,当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众的视线时,专题类的新闻更加有针对性的被听众所选择。那如何选择好的广播新闻专题的素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采写和编辑,本文将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以及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闻作品为例进行浅析广播新闻专题的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19.
林杨 《河北广播》2007,(2):81-82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当初的“播新闻”派生出“说新闻”、“聊新闻”。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还是沿用“播新闻”。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庄重大气是其主要特点,但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进入本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为了适应听众多元化的需求,“说新闻”、“聊新闻”等新闻节目播音方式相继出现,并逐渐被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20.
李鹏 《今传媒》2013,(6):12-13
近年来,"说新闻"类节目铺天盖地般登台亮相。这种播报方式出现背景,从受众角度看,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浮躁心态和巨大心理压力要求新闻媒体播报具有亲和力;从媒体角度看,是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变革报道理念,更新价值取向,适应受众需求;从播报本身看,是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已使受众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播报方式呈现的个性特色主要表现在播报方式由"播"而"说",主持风格由"同"而"特",表达样式由"板"而"活",突显了"说新闻"的通俗易懂和口语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