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数据的证据展示主要包括显性信息展示和隐性信息展示两个方面.前者需要借助证据规则予以展示,后者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和补强证据来完成展示,实现证据任务.目前在电子证据展示方面主要存在执法队伍不规范、对电子数据特性认识不充分、初查中获取的电子证据的验证和鉴定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文章结合电子数据特性、电子证据鉴真规则以及最佳证据展示规则,对如何实现电子数据证据展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电子数据是指经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及系统生成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信息数据。它作为一种将取代传统证据的现代证据形式,在反贪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侦查价值。认真研究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与固定程序与方法,对拓展侦查思路,全面、及时、有效地收集电子数据证据,不断提高侦查质量与效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问题,一直颇受我国学界关注。2011年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和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将电子数据列为证据的一种,契合了时代发展,但对证据种类的规定,仍有不甚合理之处。学界对电子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见仁见智,但是目前学者们所持的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混合说、独立说,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以电子证据取代视听资料,成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与科技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也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问题,一直颇受我国学界关注.2011年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和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将电子数据列为证据的一种,契合了时代发展,但对证据种类的规定,仍有不甚合理之处.学界对电子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见仁见智,但是目前学者们所持的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混合说、独立说,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以电子证据取代视听资料,成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与科技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也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与数字化信息密不可分,数字化信息也在司法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法定证据种类纳入最新立法。为了进一步深化的关于电子证据的研究,本文试图厘定电子证据和电子证据勘查的一些基本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6.
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相关修改案改变了原有的法定证据体系,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新的证据形式.电子数据的界定,应当回应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导致司法实践中的相关争议,并妥善区分界定“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电子数据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独立证据种类,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数据被称为电子证据。在实际司法实践中,立法的缺失、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成熟,导致电子证据存在大量关联性认证困难的问题。以类案分析和个案探讨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电子证据的关联性问题展开分析论述,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以期充分实现电子证据在新时期违法犯罪活动中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电子证据查明案情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电子数据这类新型证据的特性,探索电子证据在诉讼中运用的特殊法律规则。这些特殊规则包括三类:一是电子证据的取证规则,二是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规则,三是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判断规则。各国电子证据立法的发展趋势是,取证规则越来越多样化,证据能力规则越来越淡化,证明力判断规则越来越完善。本文就电子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其完善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事实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通过的新刑诉法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予以确立,使得理论上关于电子数据依附于"视听资料"、"书证"等证据形式的观点不再站得住脚,同时对于电子数据的定义也应结合其与其他证据形式的关系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应由过去"先归类、后判断"的做法转为对其合法性与真实性的考察,合法性上应注意具体合法标准的完善,真实性的判断在现有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尚需通过强化证人出庭作证、落实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的来,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出现。在法律领域中,电子证据成为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从电子证据的特征讲起,谈及与电子证据相关的法律问题,结合其论述我国在运用电子证据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根据电子证据的存在状态,可以将电子证据分为静态电子证据和动态电子证据。电子证据搜查是在电子时代搜查概念扩张的结果。根据对搜查制度的不同理解,电子证据搜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面对电子证据搜查给传统制度带来的诸多挑战,各国主要有两种应对模式:一是类比适用传统搜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二是制定新的专门规范,以欧盟理事会牵头制定的《网络犯罪公约》最为典型。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电子证据搜查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子商务中数据讯息的证据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商务所引起的证据效力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计算机所储存的数据或数据讯息能否在诉讼中被法院采纳为证据即证据可采纳性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数据的证据价值或证据力的问题。数据讯息在英美法系所遇到的证据法问题,突出表现在英美法系国家传闻规则与最佳证据规则构成了采纳数据讯息作为证据的主要障碍。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在民事诉讼中实行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其证据的取舍和证据力的大小,完全由法官凭借“良心”与“理性”自由判断,但某些大陆法系的法律规定了可采纳为证据的清单未包括计算机记录,因此在这些国家,仍存在数据讯息的证据效力问题。另外,在大陆法系国家,应用计算机还会遇到原件要求的证据法障碍。面对数据讯息在证据上的可采纳性问题及其证据力问题,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分别通过国内立法、国际统一规则及交换协议的不同层面,通过排除障碍,功能等同等方法,对于数据讯息给予应有的证据力。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不包括数据讯息。有学认为可将数据讯息解释为“视听资料”,另一些学则认为应将数据讯息作为一种“书证”来对待。本认为,我国的证据立法有两种思路可以选择。第一种思路是根据数据讯息的不同表现,分别将其纳入传统的证据种类如电子物证,电子书证,及电子证人证言等。第二种思路是将数据讯息规定为与视听资料、书证等并列的单独的证据种类。  相似文献   

13.
电子文件的证据法律地位问题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首先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揭示出确立证据法律地位的依据;其次,通过分析电子文件与计算机数据的关系,来说明两者在法律地位上是一致的;最后,作者通过与书证和视听资料两类证据的比较,详细分析了电子文件的独有特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电子文件应具备独立的证据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电子证据的诉讼越来越多。由于电子证据对司法判决同样具有决定作用,因此破解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查难题成为当下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子证据的发展,通过阐述电子证据真实性在立法上的三层内涵及其关系,深入剖析电子证据真实性审查难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即发挥完整性校验值的辅助作用,制定统一的鉴定和公证指引规范,分类确定电子证据的审查重点。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电子证据在解决法律纠纷中的地位日渐彰显,而我国在电子证据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具有明显的不足,学界对电子证据的定位仍有分歧。在这情况下,有必要对电子证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利于构建我国电子证据制度。本文首先分析电子证据的概念特点,接着把其与书证、视听资料加以比较,以此来确定其独立性。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和真实性审查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子证据作为新型证据,值得关注和研究。电子证据在审判过程中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地辨明事实,有助于正确判决。面对技术性强、形式多样的各种电子证据,应通过追踪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可能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及时调查研究,才能在诉讼过程中运用好这一新型证据,从而保证审判工作在新形势、新条件下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的发展对电子审计技术方法和质量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审计数据在逻辑结构、形式和来源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审计数据,使得其证明力(能够用于审计证据)受到影响.数据挖掘技术的不同分析方法,如分类规则、聚类规则和关联规则等挖掘算法在电子审计数据处理中都可以有广泛应用,能明显提高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取证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电子证据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在取证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立法和实务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社会,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证是电子证据进入刑事诉讼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电子证据取证的规定极不完善。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立法有许多先进经验,对其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电子证据取证制度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层出不穷,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认为电子证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电子证据在民法中的地位如何,是属于视听资料还是书证,或者是具有独立的法律定位,这在立法上以及审判实践中均有矛盾。为此,笔者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