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在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学派对"传播"及其意涵做出了不同研究和解析。本文在反思"传播"意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齐美尔、芝加哥学派等学者对"传播"的界定,反思了美国主流传播学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下对效果的过度关注,提出人的生存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在国际传播的历时性发展中,梳理"体育公共外交"的演进脉络,明晰其概念意涵和维度,并以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性赛事为切入点,前瞻智能传播时代以体育和科技为主题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提升路径,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3.
刘丽华  王紫娟 《新闻世界》2023,(11):105-108
短视频中方言的出现能为地域文化传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方言短视频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多角度有效地展现地域文化传播特色。鉴于此,本文认为短视频在推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应以“方言+”模式,构建地域文化传播的丰富意涵,走向一个以注重多元传播为核心议题的开放领域。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代新传播科技与弹性劳动就业趋势的兴起以及"自媒体"的盛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图像正面临剧烈冲击。传统上受雇于媒体机构的"组织人"职业图像,正逐渐往"创业者"的图像进行转向。本文呼应上述职业图像转型的潮流,尝试通过对"过往媒体创业现象"的梳理、"媒体创业者"意涵的讨论,以及"媒体创业者的分类"等内容的论述,协助媒体从业者认识"创业者"之职业图像的意涵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被誉为西方关于公共生活的等边三角形,同样关注公共领域,但他们的公共有不同的意涵。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公共的论述试图解决政治问题,但他们又有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人存在的价值,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利益协调的机制,桑内特的公共生活是以大城市为背景下的人在日常交往空间里的生活方式。对应传播意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阿伦特关于公共的论述中,传播意味着通过自由言说(或行动)建构人的共在,关注形式上的在场。在哈贝马斯那,传播意味着在理想化的言语情境中通过沟通行动以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机制。在桑内特看来,传播意味着人类如何能够有效地向陌生人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今天,传播科技快速发展,"影像"的储存媒介、呈现形式、叙事结构与符号意涵也不断与时俱进、演化改变。十九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出现后,人类视觉所感知的外在景物方可借由"影像"重新呈现,"影像"也成为"语言"和"文字"以外,最重要的社会文明发展记录工具、传播沟通方式以及符号意义载具。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景点的竞争着眼点已不仅在于吸引游客,还在于通过媒介塑造价值,生产意义,凝聚认同,创造具有独特意涵的文化符号。"微故宫"公众号运用超视觉、"虚拟实在"、超文本等多种视觉表现方式,达到增强受众对事件的卷入感,引导受众观看、连接身体感受、激发情感沟通等传播目的,开创了新的视觉体验。这种策略不但没有损坏真实客观性,反而表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的真实,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1)
当前研究混淆使用"传播实践"概念的情况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核心概念的无意识,以及对其所处学术脉络的忽视。更重要的是,数字革命正促逼着一种对传播实践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新考察。面对这一亟待澄清的领域,本文通过爬梳传播学等学科经典文献,基于将传播视为实践的方法取向,对"传播实践"这一关键词展开了分析,指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管理的问题","行动的问题"及"文化的问题",不同层面的实践问题背后实则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想象与主体预设。数字媒介的迅猛革命亦施展出其整合的机制,身体、语言、技术、空间等作为媒介不仅相互影响,不同媒介在数字时代更被赋予新的意涵,并纷纷嵌入到一套联动的传播实践当中。本文强调,作为一种视角的"传播实践"不是并行于传统5w框架的细分领域,而是重新理解"传播"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试图分析自1949年至2012年期间的《人民日报》对公共关系意涵的界定类型及其发展情形。结果显示,《人民日报》对公共关系意涵共作出十类明确界定。依据各类界定的报道数量及发展趋势的显著程度,本研究将十类界定分为三种情形:主导界定("媒体关系"、"非正式关系"与"劝服")、次要界定("活动组织执行"与"正式关系管理")和边缘界定("辩解"、"辅助服务"、"耍花招"、"形象管理"、"多向界定")。最能体现《人民日报》公共关系意涵界定情形的是三类主导界定。总体而言,《人民日报》的公共关系意涵界定有一定偏颇,会对公众的公共关系认知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惠凡 《采.写.编》2018,(2):13-15,144
新媒体时代,得益于"公民新闻"的兴起,环境传播实现了全民参与,并且在时效性上取得了极大突破."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使得环境传播中出现了多样化声音,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风险.对此,媒体要在信息传播中加强对公众的议程设置和框架设定,引导公众讨论和思考的方向;政府要善于利用媒体的桥接作用,增强自身在环境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为城市形象塑造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正面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试图分析自1949年至2012年期间的《人民日报》对公共关系意涵的界定类型及其发展情形。结果显示,《人民日报》对公共关系意涵共作出十类明确界定。依据各类界定的报道数量及发展趋势的显著程度,本研究将十类界定分为三种情形:主导界定("媒体关系"、"非正式关系"与"劝服")、次要界定("活动组织执行"与"正式关系管理")和边缘界定("辩解"、"辅助服务"、"耍花招"、"形象管理"、"多向界定")。最能体现《人民日报》公共关系意涵界定情形的是三类主导界定。总体而言,《人民日报》的公共关系意涵界定有一定偏颇,会对公众的公共关系认知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14.
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背景下,国内迅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建立起了宏大的现代传播构架。但是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实现中国"新闻强国"的目标来说,最终还是要聚焦在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上。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传播对象针对性模糊、传播方式非国际表达,反应机制迟缓等问题,是急需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张帅 《青年记者》2021,(3):42-43
"流量即正义"实则意味着网络媒体回避长期主义的短视心态,强调刷新速度,忽略思考深度;注重情感用事,削弱理性逻辑;重视最终结果,轻视传播过程。本文尝试厘清"流量"与"正义"二者的内在意涵,并依此回应谁在控制流量、什么信息在引发高流量、流量青睐于何种媒介、用户是否天然正义、流量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专注于《论语》文本本身就"和"义作一一探察",和"于《论语》中出现五处八次,其内涵主要有:一是和睦一心、团结一致、事物间的协调配合;二是中节、(处事)恰当、恰到好处;三是包容肯定彼此的差异区别下使彼此和谐共生。与之相应的哲学意涵为和谐"、和而不同"(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中节"(合其节、当其分)。"和谐""、和而不同""、中节"的哲学意涵于我们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智慧启示:现代管理要注重和谐、尊重差异、突出尽职。  相似文献   

17.
"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是传播学中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丰富的人类传播符号系统中,以语言符号系统为分界点,有区别地研究各种人类传播现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符号系统在人类传播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也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提供具体而详细的理论支撑。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构建"合成周"的抽样方法,研究考察了iPanda熊猫频道微博账号内容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三项内容,合计26项指标.发现熊猫频道在社交媒体运营中积极利用多媒介元素进行融合化传播,内容原创性强、频道标识性强.在微博这一数字社交空间中呈现了熊猫社交化、拟人化以及受众憧憬的原型等形象维度.频道可在重视公益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受众关注热点、精简栏目内容、重视个人社交媒体信源、进行点面结合的融合化传播以及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一步丰富熊猫形象的意涵,提升熊猫形象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吴麟 《青年记者》2021,(18):19-20
社区传播具有双重意涵:不仅是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动;而且是以传播行为建构社区。以新闻创新为观察视角,当前既有媒体创办社区媒体是一种创新实践。案例显示立足于嵌入性、建构性的社区传播,社区媒体方能焕发生机。具体行动者需要辩证地处理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找寻并遵循适宜于中国语境的实践逻辑,方能实现新闻创新愿景:持续地以高质量的社区传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0.
传播者存在于广播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中,他们既涵盖广播电视媒体,又连接着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空间,这种桥梁性的作用是传播媒介中任何其他成分都不能取而代之的.而传播者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使传播意图得以显现,甚至能够在既定传播目的外"超额"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