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
闫姝静 《今传媒》2020,28(5):47-50
当下高校舆情危机频发,梳理既往案例,可发现高校舆情从无到有的发轫过程中潜藏着"联想-叠加-聚焦"的效应,此机制支配着高校舆情危机的走向,使诸多高校身陷舆情旋涡。在舆情应对中高校普遍存在"对话缺位""扬汤止沸"等问题,既未能找准着力点,亦失去了话语权。因此,由"硬宣传"走向"软对话"成为高校舆情应对的必由之路。"对话转向"首先需要疏浚对话思想的河流,为高校舆情应对的路径转向奠定哲学基础;同时对话语策略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高校在舆情应对中得以从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讨论网民关系网络,得出其为一个均匀网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消极思潮产生扩散的条件,并针对不同规模的消极思潮提出应急对策,避免网络舆情在为国家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引发次生的危机事件。研究成果为危机事件中政府管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合理运用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季节性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其生成与发展通常呈现出周期性、季节性特征,在部分地区、特定时间反复发生,最终引发和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对此,唯有积极应对,找出合理的治理对策,才能减少网络"季节性舆情"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复杂网络为背景,研究在网络动态变化下的舆情传递博弈行为。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互联网舆情传递进化博弈模型,对整个舆情传递的博弈进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求出稳定进化策略。研究发现,初始博弈策略的选择个体比例,对舆情传递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个体"传递"策略博弈方比例的升高,网络连接数的增多,均衡状态实现得越快。并且,由于"非全连接"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匿名性的特征,在舆情传递过程会存在停滞和游走现象,最终会因群体压力使舆情走向衰退。同时,也为舆情传递监督者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传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动态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触点.本文通过对2007-2011年5年内的142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进行研究,从舆情的五要素及舆情的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影响舆情演变的关键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素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描述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内在机制,以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更好地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8.
网络和舆情信息工作是对普罗大众相关利益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是民情和民意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入侵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构建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便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为此,文章基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传播周期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两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多源性、传播主体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效应的敏感性、监控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遵循舆情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舆情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舆情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舆情传播效果的"蝴蝶效应"等规律。  相似文献   

10.
陈焱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4):75-131
通过详细分析网络舆情组成要素,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网络舆情话题数据立方体模型。该模型涵盖网络舆情的大部分组成要素,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实际案例分析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对网络舆情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分析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网络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网络舆情话题,并为网络舆情预警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把关人"地位逐渐被新媒体消解。网络舆情呈现出许多新的状态,舆情爆发更加隐蔽,线上线下互动紧密,推动舆情传播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且越来越多地投射出社会心态。在互联网语境中引导网络舆情,要从民众、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公信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医患关系始终备受全社会关注,相关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然而近年来涉医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 2016 年发生在山东潍坊的"纱布门"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反转的条件、过程,并对该事件的舆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浪微博"微热点"系统呈现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郑州7·20特大暴雨"作为研究对象,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情演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发展程度、人口基数、人口流动等因素对网络舆情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此外,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化走向,各阶...  相似文献   

14.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并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体系存在工作机构不健全、报送内容不明晰、报送指向不明确、人员激励不充分、信息分层不具体、信息采集不深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需完善舆情机构和网络,加强部门间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强化舆情工作者激励机制,深化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构建舆情调查和安全保障机制,以形成职能明确、运作有效、成果显著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7):91-100
本文从比较视野考察清末民国期间时人对于"舆论"和"舆情"的认知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发现,舆论和舆情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基本同源,具有高度的重合度,对两者的认知直到近代以来才出现明显的分野,舆论被注入民主观念,建构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在社会话语体系和权力结构中不断正当化与合理化,舆情则因为传统社会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被时代遗忘或"闲置",成为一个远离社会主流话语的"旧概念"。对于舆论和舆情认知产生变化的背后反映了舆论观念和舆情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发表意见的主要集中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易班"社区平台在高校普及运用的优势,遵循"以人为本"、"疏导教育"、"管理教育"结合的原则,通过及时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改进"易班"传统推广内容、培养舆情领袖、开通舆情信访渠道、调查舆情引导效果等,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媒体经济报道是受众准确了解经济形势、正确研判经济发展趋势的航标。全媒体时代,经济舆情隐患愈发突出,媒体从业者需要深入理解舆情与经济舆情的内涵,明晰经济报道存在的各种隐患,探寻规避舆情隐患的途径。本文探讨了当前经济报道的舆情隐患问题并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9.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开情报吸引了众多军事网民。比较国内一些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论述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的特点、功能及体系架构;研究一个基于.NET Framework平台和XML交换格式的MNPOS,对军事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与抽取、舆情分类与敏点标注、倾向性分析等技术作研究改进,推进MNPOS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