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梓言 《阅读》2024,(26):55-56
<正>我的家是一个小小“动物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的家里住着一条贪吃的“小蛇”、一只勤劳又聪明的“小兔”,还有一头搞笑的开心“大熊”。我呢,就是那条贪吃的“小蛇”。你看,只要坐上饭桌,我就两眼紧盯食物,聚精会神“干饭”,不浪费一粒粮食,用实际行动响应“光盘行动”。每次做作业前,我都有一个“仪式”——吃零食。完成这个规定动作,我才会全身心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作业中去。  相似文献   

2.
赵兴军 《阅读》2014,(10):19-19
在“泉城”济南,有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叫大明湖。这里不仅有迷人的风景,还有神奇的“四怪”,就是“久雨不涨,久旱不干,蛇不见,蛙不鸣”。如今,“四怪”已有三个被解开。“久雨不涨”是因为大明湖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自然而然地就流了出去。“久旱不干”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从而使泉水不能下泄。“蛇不见”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在“其”字条的助词类第二义项“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下,列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一例,译为“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必不肯这样(做)的”。我以为不妥。“秦不其然”的“其”字,用在否定副词“不”后、动词谓语“然”前,并不是助词。它在句中的作用不是“使语句和谐匀称”,而是与用在否定副词“不”前的“其”字一样,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它不是“可不译出”,而是可译为“大概”、  相似文献   

4.
彭柳蓉 《阅读》2023,(46):30-35
<正>鸣幽神色一动:“大海?白玉京?”明染迫切地想要告诉鸣幽自己的所见所闻:“子虚市的一排灯架后面,有一个海市的入口。海市被人称为白玉京,就在大海的浮空岛上。岛上有白色的山。山顶是从未开启的仙宫。”鸣幽大为惊奇。从某种意义来说,史前文明对古人来说确实就是仙人般的存在。明染告诉鸣幽:“在百万年前,污染物被玉文明击败。污染物甚至退缩到银河系的银心深处。你猜我今天在通往仙宫的长阶上遇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王宝琪 《阅读》2011,(5):17-17
《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从天而降”与“一泻千里”都是描写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前的壮观景象。不过瀑布根本不可能从天上降下来,  相似文献   

6.
“不是”说     
一 关于汉语的“不”和“是”,中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现在,在现代汉语的教科书里和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里,一般是把“不”定为(否定)副词,把“是”定为(判断)动词的。按照给“不”、“是”划定的这样的词性,“不”、“是”合用即为副词和动动词的结合。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不[副]词,‘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7.
我班有个“刀子嘴”叫赵滢。他中等身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大家刻骨铭心的是他的嘴巴。他那嘴巴好像是专门用来教训人的,班上不少同学都被他教训过。我与他同桌,“受训”的机会自然不会少。当我因为数学测验获得高分而忘形时,他会冷冷地说:“别高兴过头了!小心,骄傲使人落后。”当我不小心丢了零钱而伤心时,他会指着我的鼻子说:“谁叫你把钱带到学校来的?丢了活该!要是我捡到了也不会还你的!”为了这些事,我跟他急过许多次。与他相处时间长了,我发现,虽然他有一张人人都讨厌的“刀子嘴”,但他都是善意的,他还拥有一颗不被人注意的“豆…  相似文献   

8.
“修”门锁     
储子墨 《阅读》2009,(7):43-44
我修过门锁,而且是用铅笔修的,你信吗?一天下午.妈妈和我回家开车库门时.发现钥匙转不动门锁。妈妈说:“我们来修一下。”我问妈妈怎么修,妈妈笑着不回答。回家后,妈妈让我削铅笔,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说修门锁的吗?”妈妈神秘地说:“正在修呢。”我惊讶极了,心想:削铅笔与修门锁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于飞 《阅读》2006,(12)
今天中午我很想出去和小伙伴们玩一玩,可妈妈非要让我睡午觉,还对我说:“我随时会到你房间看你睡觉的情况。”真没劲!睡吧,又不甘心;不睡吧,又害怕被妈妈惩罚。怎么办呢?我突然想出一条妙计:做个假人放在被子里当我的替身,应付妈妈一次吧。说干就干,我找来了自己的帽子做“头”。可怎么看也不像,太扁了,对了,要鼓一点才行。于是,我在帽子里面塞上了报纸,帽子慢慢“长”了起来,“头”终于做好了。该做“身子”了。我从衣柜里抱出了几件衣服塞进被子中,看了看,正好和我的身体差不多大。呀,真棒!我看着被子中的假人,为自己的杰作暗暗得意,这下可以瞒天过海了。我悄悄地溜出了房间,玩得可真痛快。等我玩累了,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妈妈正站在房间门口等我呢。一看妈妈的脸色,我就知道完了,全露馅了。真没想到我的“杰作”还是难逃妈妈的“法眼”。妈妈大声对我说:“想在我的眼皮下耍花招,你还嫩点!”说着伸过手来想要打我,我连忙讨饶:“妈妈,放我一次吧,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妈妈看着我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我也大胆地笑了起来,屋子里充满了我和妈妈的笑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读罢此文,我们仿佛看到小作者那童真、机智的面孔。小作者“扮假人”,却难逃妈妈的“法眼”,妈妈...  相似文献   

10.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11.
《不懂就要问》,这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读书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这让我想到,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有问不敢提,越不提问越多,问越多知越少”的恶性循环。这既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三主”、“三自”、“三争”课堂教学改革,我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作为研究课题,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敢于提出问题,变“问我”为“我  相似文献   

12.
龚海平 《阅读》2008,(5):36-37
曾看到教材课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The sign on the birds’cage is interesting.”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鸟笼上的那个标志很有趣。”但是,汉语中的“鸟笼”能译成“the birds’cage”吗?我认为,“鸟笼”是绝对不能译成“the birds’cage”的。如果“鸟笼”译成“the birds’cage”,那么“兔笼”不就可以翻译成“rabbits’cage”了吗?由此类推,“书包”不就可以翻译成“books’bag”了吗?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14.
从教几十年 ,我在教学上走过了一个从老师教到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 ,去年上“摩擦力”一课 ,觉得在教法上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总觉得学生还是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思路走 ,没有真正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的思维不活跃 ,有点格式化 ,越想越觉得与当前要求的教学方法相差太远。于是再上“摩擦力”一课时 ,我决定放开手脚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自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获取知识。我的做法是 :课前我给每一组准备 1 5cm× 5 5cm× 6cm的木块 1块 ,3个 50克的砝码 ,1个测力计 ,50cm× …  相似文献   

15.
“丑小鸭”有时是“天鹅”,我想借用这句话,说明一些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太令人满意的学生,有时也会有不俗的表现。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边读课文边猜想,看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从而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徐左宜 《阅读》2015,(Z3):38
爸爸工作极其忙碌,每天早出晚归,我和他见面的时间很少很少。令人期盼的圣诞节就要到了,我和妈妈准备邀请小伙伴们来家中开圣诞party。为了让这个party开得成功,想找个人扮演“圣诞老人”。妈妈一听,拍手叫好,笑着说:“咱家不是有个现成的‘圣诞老人’吗?”“老爸吗?可他会有空吗?”我一脸愁容。“你去问问他不就知道了?”妈妈说。  相似文献   

17.
杜甫《进(雕赋)表》自述:“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跛及也。”前人对“沉郁顿挫”关注有加而对“随时敏捷”鲜有述及,记得上句忘了T+--J。“随时敏捷”的语意能指固然是‘‘。决”,但其语意所指,除迅速而灵活地对生活做出直接反应之外,尚有随物宛转、感怀深锐、紧贴生命等诸多意指。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二者缺一不可的诗歌,不能分而述之,只宜合而观之。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单就朗读而言,就有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这里我只想谈谈师生配合读。语文课堂同其他课一样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而师生配合读正是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朗读方法。所谓师生配合读,是指融范读、报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于一体的朗读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安排“读者”是应斟酌的,否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处理好师生配合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确有很大好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说明:1.把握要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了复杂的平陆事件,特点是叙谈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占班级多数的中等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成绩和表现平平,不像优等生那样鹤立鸡群,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让人牵肠挂肚,这些中等生被人形象地称为“灰色群体”。“灰色”并不是说他们智力上有欠缺,他们欠缺的其实是一种助力,这种助力既可以使他们信心百倍,又可以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作为班主任,我把它理解为用我的爱心关注他们的现状,关注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