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基因     
李景色 《金秋科苑》2012,(19):76-77
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各种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动物育种已开始从群体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它对控制肉蛋奶等主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进行基因定位,通过参考群体动物用连锁或候选基因法测定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主效基因。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转  相似文献   

3.
刘标 《百科知识》2000,(5):20-2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简单地说,转基因食品是指含有转基因生物体或其成分、或者含有转基因生物体外源性基因表达产物的食品。转基因生物体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而获得的生物体,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生物体与普通生物体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它的遗传物质中含有其他生物体的基因(也叫“外源性基因”),而且这些外源性基因能够在转基因生物体中发挥作用或表达出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必然产物,披着神秘的面纱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对转基因食品能了解多少呢?透过其神秘的面纱我们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其实,所谓的转基因食品即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漂移到人体会怎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 《科技广场》2003,(4):46-46
前不久,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等相继报道,转基因食品即遗传改造的食品,其DNA片断(转基因)能进入人体肠道细菌体内。  相似文献   

6.
张强华 《科学中国》2000,(5):41-42,29
遗传修饰(Genetically modified)食物就是用改变动植物原有某些基因的结构或引入感兴趣的基因所产生的食物,因而也称“基因改造食物”。目前,有些遗传修饰食物已得到西方某些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并已出现在超市的货物架上。为何要生产遗传修饰食物,它有何优点,对人体健康有否危害,为何在一段时间内对遗传修饰食物产生争论,争论些什么,遗传修饰食物的前景如何,本文将文献中有关的记载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生物的社会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  殷正坤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144-145,158
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突破了物种之间的藩篱,透过外来的或异种基因的植入制造出新的生物体。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本文论述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对环境的冲击、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GMOs商业化中的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柯梅坡 《知识窗》2013,(18):51-51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或者修饰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之表现出新的可遗传的性状来,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当国外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茶时,我国大部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还缺乏科学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仅仅是科学问题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足以惊讶每一个人,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重组技术、克隆、转基因等新名词不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它们的争论也变得史无前例地激烈起来.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几乎成为全世界最热烈最集中的话题之一,政府组织与非政府团体,国际组织与国内机构,政治团体、经贸团体与民间组织纷纷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去.也许多年之后,"转基因食品"会演化成针锋相对而又旷日持久争论的代名词,从而丰富我们的词汇.面对这样的喧嚣,我们禁不住要问:转基因食品何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的各方真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作出各自的论断的吗?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伦理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转基因食品(CMF)作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一项重要成果,其利弊兼而有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CMF是否安全,目前还没有定论。其次是利益分配问题,各国对转基因技术与CMF采取不同的政策,因为CMF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政治贸易问题,还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评述了国内外转基因动物研究的现状,归纳了目前常用的几种转 基因动物遗传修饰的策略,比较分析了几种转基因动物建立途径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 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医学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的研究内容,并对 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作物利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科知识》2001,(11):4-6
现阶段的转基因技术对解决人类饥饿问题还属南辕北辙,生物技术的核心是“诱导调控表达”技术,转基因只是外围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杨欣 《百科知识》2010,(8):16-16
转基因作物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1983年,当时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和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联合研究生产出了第一批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由于烟草获得了抗除草剂基因,能对除草剂产生耐受作用,因此除草剂就只能除草而不对烟草产生伤害。结果烟草收成远远高于过去。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  相似文献   

14.
出于对转基因食(产)品的慎重与担忧,目前人们即使消费转基因产品也只是植物性的,动物性转基因产品尚未进人人们的生活。但是,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开发和经济产品进人市场的最大推动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看得见的迹象表明,动物转基因产品进人市场也是早晚的事。但是,最先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产品应当是两类产品。一是对人和环境可能不会造成危害的产品,如宠物;另一是人们迫切需要的功能性产品,例如医药保健产品,但是前提条件也是不应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5.
朱桢 《华夏星火》2004,(4):6-10
转基因食品,是大家一直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转基因食品离我们越来越近。所以,广大的消费者还有民众以及媒体等等,对这个问题是相当关注的。我希望通过我的研究,使大家明了转基因植物是什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等等。首先我介绍一下,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可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始终热烈地进行着,有些人认为它不安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危害,应该严格加以取缔;有些人认为它是安全的,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收益,应该大力发展。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用科学和现实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食品,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人们的疑虑与赞同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多地少的现实面前,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证明它的确切危害存在之前,人们可以接受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转基因生物体加强安全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影响生命最基本物质--基因为特征的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代人类社会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转基因生物体(GMOs)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福利,同时,转基因生物体也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潜存着巨大的危害性.转基因生物体所引发的生物安全(Biosafety)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加强我国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管理,是当前亟待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因网络上转基因被炒得沸沸扬扬,浙江省东阳一中的吴谦同学来信询问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大自然一直在"转基因""基因"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生物的遗传密码。你长成老鼠,我长成牛;老鼠生下的还是老鼠,牛生下的还是牛……这一切都是由老鼠和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外部性促使各国对其进行规制;而对转基因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不同理解,又导致各国对基因修饰生物技术的规制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生物技术产业规制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管理、规制过程的透明度、标签制度和市场后监督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作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t毒素基因的修饰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表达上。在室内和田间的实验表明,对靶标害虫的控制取得满意的结果,并有一些转Bt作物已推广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等是一些在农业上很有应用前景的基因。最后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