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依靠矛盾表达来阐述.在二千多年前能系统地运用矛盾表达法,这是<老子>在修辞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矛盾表达法有着良好的修辞功能,它不仅是西方语言所有的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的修辞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4.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者说作用,二者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5.
刘美华 《文教资料》2005,(27):166-167
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教学专论、被梁启超喻为"专标诲人之术"的<学记>,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就<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思想展开论述,分析了这一教育原则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从而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研究孙奇逢"<易>道惟时"思想.<易>是主观对客观的模写,客观永恒发展,<易>就必须永恒发展.学<易>研<易>抓住个"时"字是最关键的.故而孙奇逢教人"上律天时以自强不息","遇变增惕,修之身,省之心".为什么?孙氏说天者一而人者二,即天健无息,人则有息,人要能跟上"时"变,不增惕不省之心不行.所以<易>教"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对人生立世的提醒.立世以"时",<易>则有之,学<易>就是抓住了根本.  相似文献   

7.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能过对"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是老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宋徽宗、江澂、程大昌、杜道坚老学著作的考察,认为以儒释<老>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并且,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到杜道坚把<老子>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之术,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即老学不断与儒学和现实政治靠拢、合流,从而反映了宋元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挖掘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联系实际分析了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张管理者应进入一种自然、圆通、超脱而又灵巧的管理境界.文章主要阐明了四大观点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二、顺其自然;三、柔化自我;四、驾驭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学和文献学两个层面论证了<老子·七十六章>中的"兵"字应该训释为"兵器".把"兵强则灭"中的"兵"作军事战争讲,其用意在于指明逞强好胜结怨太多,必招致灾难,此说取法外端,虽广为应验,但于义理难容.<老子>的用意并不是号召被压迫者联合起来以怨报怨,相反,<老子>的义理取法于内,立兵器为象,意在说明一相情愿的"固强、固泰"所达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慈"是老子<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广泛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老子"慈"的思想在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方面以反个体自我中心为核心,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不争"、"少私寡欲"与宽容等三个方面.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这一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表,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评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15.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孝文窦皇后因独尊黄老刑名之学,而为历史学家所诟病,但就其政治功效而言,孝文窦皇后强令汉文帝及太子诸窦续<黄帝>、<老子>之书,为继续推行汉高祖刘邦制定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和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起到了正本清源、固其根基的积极作用,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不是以论道为思想宗旨,它开篇明义提出文之为德的思想,其"德"的观念既不是个人品行也不同于道.从它的历史演变来看,是一个含有感性特征的经验概念,符合文学艺术的特征.道是本体论的精神观念,德则是道的感性显现.德一直与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刘勰以传统的德言说与孔子的文言相结合,创造了<文心雕龙>以言辞论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不是将文作为道的附庸.  相似文献   

20.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最富哲理的部分,文章短小而文辞精粹,寓义丰富,启迪深刻.文章不仅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还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