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书法欣赏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104-107
书法欣赏是整个书法创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感受活动。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来说,书法欣赏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特点,具有再创造与再评价、抽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共同美等重要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艺术特征,欣赏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在书法作品欣赏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洁白的宣纸上,凭空飞来一条马金似的墨线,于是这方有限的空间因此而变得妙趣横生。书法这古老的艺术之所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是因为这种纯东方式的抽象艺术给人一种晚俄的审美意象,它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书法欣赏是一项个人体验性很强,有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活动。在这个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作家(即书法家)、作品(即被欣赏的书法作品)、欣赏者构成了书法欣赏过程中必备的三个要素。在这个具体的欣赏过程中,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欣赏者调动自身的学问素养、社会阅历、审美情趣、性情气质乃至情绪等各方面因素,并在…  相似文献   

3.
书法学习、鉴赏、创作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寓美育于书法教学之中呢?书写汉字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法技巧,还要对书法艺术有足够的理解和较高的欣赏、感悟能力,更应该把自己定位为美的传播者,通过书法教学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在枯燥的书法练习中,由"知之者"成为"好之者",再由"好之者"成为"乐之者"。  相似文献   

4.
范琪 《河南教育》2004,(8):20-20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才能传达给欣赏者;而欣赏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普遍性特征与美术作品欣赏的个性特征。我们知道,美术家是通过作品去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的,即通过美术作品与欣赏者进行对话、沟通。因此,就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文艺创作与欣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佳欣赏效果的获得是靠二者互相依赖来完成的。作为欣赏者,应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增加生活阅历和积累经验;作为创作者,作品内容必须考虑社会效果,满足各个层次欣赏者的心理和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是实践和检验音乐作品存在价值的主要途径.从其传播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两大类.直接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面对面的审美活动,是音乐本原声通过空间传播,直接为欣赏者的听觉所感受.而间接欣赏是非面对面的欣赏,它首先将表演出来的音乐通过特定的媒体进行复制,然后以复制音乐的再现供人们欣赏.在现代社会的音乐生活中,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各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二者互补共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7.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8.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入手,分析了书法艺术表现客观事物美和人格美,从而为欣赏书法作品时提供客观依据,使欣赏者正确地把握欣赏书法的尺度和视角。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书法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写好字吗?书法课就是写字课吗?倡导书法进校园,开设书法课的目的应该是使书法课真正成为孩子们欣赏书法、认知书法、认同书法的艺术课堂,通过教学使孩子们逐步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养成欣赏书法的审美习惯,逐步加深对书法美的认识和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进行适当的技能学习,辅之以审美实践活动;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阶段性;要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步入书法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短期效益或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1.
文艺欣赏是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欣赏需求的欣赏主体与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欣赏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对艺术美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由欣赏者通过对文艺作品物质媒介的了解以把握艺术形象或意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这一中华文化的传承,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培养每一个孩子拥有毛笔字书法艺术的感受、欣赏的能力,并通过感受欣赏毛笔书法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是语文课程光荣的任务。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涉及面极为广泛,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起点的文学启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审美再现有助于读者把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由"表象"升华为"意象",转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移情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熏陶、震动,打破身体的"平衡"从而进入一种"紧张",呈现一种审美愉悦的态势;联想和想象则是给欣赏者插上审美的翅膀;文学的多义性则给欣赏者的审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艺欣赏是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欣赏需求的欣赏主体与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欣赏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对艺术美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由欣赏者通过对文艺作品物质媒介的了解以把握艺术形象或意境,并对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理解,以不断从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审美,唯有审美,才使文艺欣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种复杂的艺术门类,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去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见解。音乐欣赏者的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审美心态的差异会导致欣赏的层次千差万别。不同的欣赏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欣赏音乐,使之陶冶我们的情操,美化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再创造能力就是欣赏者面对欣赏对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像,给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臻丰富,并且使他们活起来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的精神活动。没有欣赏者的能动再创造,艺术形像的许多特征就显示不出来,作家寄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就不可能被认识和掌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进行感受、想像、体验和品味,培养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能力,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呢?下面谈谈《荷花淀》中水生…  相似文献   

18.
杨艳萍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2):26-27,36
从生活到艺术,又从艺术再“还原”到生活,这一系列创造与审美中,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在自己生活和艺术经验基础上创造形象,欣赏者需要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想象、运用通感来加以理解。艺术家利用通感来打通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抒难表之情,诉难言之感。欣赏家通过通感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视听,激活审美。  相似文献   

19.
悲剧源于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和情感。它所展现的苦难与人在现实中所遭受的痛苦并不是完全同一的。悲剧中的人物不同于欣赏者,欣赏者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欣赏悲剧主要是一种情感过程,这种情感通过审美期待与人的关系经验相联,同时又经过审美理想与人的意志相关。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沈雅溶美的欣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精神活动,是欣赏者对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而获得的由浅入深、情理交融的审美把握。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既可得到悦目、赏心、恰神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进而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