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艺术和哲学需要相互之间吸纳营养,人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普遍律和一般律的指导,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叙述中,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规律入手,把握艺术现象的本质,揭示其特征.电影美学拥有哲学立场是毫无疑问的,电影美学无论发展到哪一天,都不能脱离哲学的羁绊.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候,希望电影所展现的是自己的周围世界,包括无意识自我反映的本我的精神世界的展现,无论观众对于支配者的权力有没有循规蹈矩地接受和消费,他们的积极态度必然符合长期的哲理积淀和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2.
电影本体论是电影艺术理论的哲学基座.它通过回答"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追寻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意义,从而通过对电影基本元素的本原、本质属性、本性精神的探讨,力图构建直观审美意识形态、镜头语言、影像虚构的三维一体的"电影性"构成和结构,以追寻电影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王家卫电影的时间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时空艺术,本身便具有一种特殊的时间魅力。香港导演王家卫是一位在电影的时间艺术上有着自觉追求的“作导演”,其影片不仅充分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而且体现着他对生活和时间的一种哲学解读。王家卫电影世界中的时空观,从其表层物理时间的碎片和无序状态到其深层生命时间的内在流动都显现出了时间艺术的哲学背景,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生活。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01-107
在中国早期电影中,中景镜头较多地被运用。细加辨析,中景的选取是早期电影工作者对外来技术吸收和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的表现。中景镜头系统建构出一个"游"的电影空间,形成中国电影独特的中景哲学。电影工作者通过"中景哲学"实现了一种在空间上保持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延续性,渐次产生意义的电影陈述。"中景哲学"使得电影的现实内涵挖掘与艺术形式探索相交融,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是一种思维内在性研究理论,他以影像本位为理论视角,以感性与影像的“相遇”式的研究取代了意义式研究的主流电影理论研究,建立了以“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为主线、以不可辨识区为核心原则的多维性、生成性思维模式,以“第四人称单数”的摄影机视点否定单一线性的叙事逻辑,并以此界定传统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影意识”既是一种影像哲学,更是一种思维哲学,在数字影片、3D影片所展现的电影新景观时代,表现为电影美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一门深受各界人士喜爱的融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等为一体的艺术。预设是从哲学概念演变而来的,经过长期不断研究和演变才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预设在电影台词中的使用也与日俱增。从预设的概念、分类及其分类的特点视角来探究电影台词中的预设,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分析电影中的语言,可以使广大观众和电影爱好者更加深入领悟电影艺术的语言魅力,理解影片对白的语义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影片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影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所包含和传递出的信息含义。  相似文献   

7.
陈玲 《文教资料》2013,(31):140-142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电影理论转型标志的电影符号学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面貌,它的革命性效果体现在其现象学效应上。首先,电影符号学使电影理论跳出了传统电影本体和美学研究的窠臼,大大拓展了电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电影理论融入了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其次,电影符号学修正了传统电影理论旧形而上学式的研究倾向,发展了符合现代哲学精神的现象学理论方法,为电影研究找到了更科学更坚固的哲学基础,为未来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美学不但要研究现实中的审美活动,而且特别要研究作为审美活动集中表现的艺术——它是审美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并以物化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哲学。艺术哲学首先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艺术现象入手进行考察,最后深入艺术的本质;而且艺术哲学尤其要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从以下几方面谈起:一、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二、艺术哲学的构成;三、把握艺术的特殊品格;四、对艺术哲学变革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视艺术是继电影艺术之后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两者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表现方法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将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从不同  相似文献   

11.
新好莱坞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艺术化与商业化融合的作用,从对高科技手段的艺术应用,对新浪潮美学技法的借鉴,以及对旧好莱坞电影的扬弃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以电影音乐作为艺术概论的本体性质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周传基、钟惦棐两位学者对电影音乐艺术本体的探讨,并通过对"电影音乐"艺术本体性质的辨析,阐明正确认识电影音乐本体性质在电影观念、创作实践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艺术的鉴赏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既遵循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其特性表现为电影语言感知过程中的直观性和运动性、电影鉴赏过程中再创造的有限性、电影意蕴领悟过程中的隐喻性和哲理性,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哲学是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研究价值在于苏格拉底哲学内容本身。该文从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出发,确认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论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本体的转向、道德哲学和他的诘问艺术。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论述来说明它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标明为什么苏格拉底哲学会成为古希腊哲学史的分水岭。文中最后一部分主要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进行了评价。也具体通过事实来说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对于现实生活上的指导上也是宝贵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基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地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为物质本体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误解。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难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对立,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更深刻的把握一定还要结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综合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表述为劳动本体论,更契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re is a traditional debate in analytic aesthetics that surroun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lm as Art. While much philosophy devoted to considering film has now moved beyond this debate and accepts film as a mass art, a subcategory of Art proper, it is worth reconsidering the criticism of film pre-Deleuze. Much of the criticism of film as pseudo-art is expressed in moral terms. Adorno, for example, critiques film as ‘mass-cult’, mass-produced culture which presents a ‘flattened’ version of reality. Adorno worries about the passivity encouraged in viewers. Films are narrative artworks, received by an audience in a context, making the focus on the reception of the work important. The dialogue held between Adorno and Walter Benjamin post-Second World War is interesting because, between them, they consider both the possible positive emancipatory and negative politicization effects of film as a mass 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storytelling medium. Reading Adorno alongside Benjamin is a way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critical thinker who receives the film. Arguing that the critical thinker is a valuable citiz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reception of cinematic artworks. It achieves this by reconsidering Adorno and Benjamin’s theories of mass art.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