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使用、传播和参与媒介的重要平台,媒介素养的性质因媒介秩序的变化而改变,数字信息传播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实践现场,互联网行为是身体缺席、情绪和言论“在场”的网络社交,具备鲜活的研究现实性。林生斌事件的发酵与他同公众所建构的相对稳固的情绪话语关联同步,具有典型性。这就需要进入事件现场,从数字信息传播的知识转译和能力增值这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在认知层面和立意表达层面所呈现的具体实践行为,以及这些实践与教育核心本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杨颖 《华章》2012,(19)
“效度一元化”是效度概念综合科学层面和实践、社会层面要求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效度一无化”的理论根源及发展过程,并以Stuck,Ivan的研究为例着重分析了测量学界对Messick的“效度整体观”的质疑,探讨其对效度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大概念具有整合性、纵深性和高阶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可破解语文知识的“碎片化”,突破语文教学的“平面化”,改变语文学习的“低阶化”。然而,当前语文学科大概念教学陷入提取依据模糊和实践指导缺乏的实施困境。在主体上考虑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发展,在内容上指向专家思维,涵盖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教学知识,在结构上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在功能上具有迁移价值,以这些为标准,可以明晰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提取依据。语文学科大概念在宏观层面确立学科核心概念,建构学科思想方法,在中观层面实现抽象概念的课程转化,确立明确的课程组织实施框架,在微观层面实现教学底层设计,形成语文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层级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对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这是推进该项工作的前提。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于中国化、时代化之中,使大众化的意义在三者的结合中彰显重要价值,是正确定位大众化研究的重要立足点;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交汇为着力点,从民族化、实践化、通俗化等多个视阈探索推进大众化工作的规律,构建大众化发展的方法体系,并形成方法论,是有效促进大众化研究的重要思路;坚持重在建设,并使之贯穿于大众化的全过程,是推动这项研究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历史研究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考察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三大流变:一是从“大众高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称谓之变,二是从“学术概念”到“理论体系”的身份之变,三是从“理想类型”到“现实标准”的方法论之变.厘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正本清源,加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深入人民群众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语言体系的意义为核心,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厘清大众化语言体系的意义与指称关系,以及意义与现实世界和各层面语境的关系,有助于把握和解决大众化语言体系转换的现实问题,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层次、高水平、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大众化的出场是历史安排好了的,大众化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独语中以历史提前量的方式“早产”出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迁变和化结构的历史转型是阐释大众化发生发展的特定语境,而且大众的勃兴是“合力”--诸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心理的变异、后现代主义的催化、现代传媒的权力扩张、大众社会的形成、私人时间的出现、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普及以及境外大众化的示范等共同推动的结果,大众化已不折不扣的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因而具有化生命力的一种权力话语形式,简单的臧否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何为"大众"?     
文章对“大众文化”中“大众”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历史溯源,在中西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探求“大众”的丰富内涵,从而为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赵本山艺术”,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形态”为主要呈现方式、“多维性”的文化景观。中国社会的“多元”欣赏者对其进行了“多元性”阐释,使其被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广泛认可,并且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传播在多元并存的张力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日益渗透,使大众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和辩解也如影随形。从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是社会生活世俗化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结果,消费性和单向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易懂、受众范围广等显著优势,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历史过程,这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17.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其所依附的文化而存在。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习得语言。从语言教学及功能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分类,以此来确定文化教学范畴,在外语教学中树立文化语言观,从而进行系统的文化因素教学。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分析其产生及发展 ,提出了“传统”这一概念并非纯粹是指陈旧、过时的东西 ,它不是静态的理念 ,而是动态的现实 ,从而导出了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绝非星外来客 ,也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渊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先进文化 ,由此而来进一步指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了中国现代特色文化 ,而且随着地球村的形成 ,它将对地球村的村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