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峰搏 《山西档案》2008,10(1):53-55
“晋钞”,系指民国时期阎锡山控制下的山西省银行发行的地方纸币。发行“晋钞”是山西近代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民国时期山西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晋钞”发行的经济背景晋钞的发行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民国初年,受战争影响,国内币制紊乱,全球共所患苦  相似文献   

2.
一、吕梁山上炮制<亚盟宣言> 夏日,吕梁山上开放着红红绿绿的野花野草.羊肠小道上,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骑着马,带着秘书、侍从,离开长官部所在地山西吉县克难坡,向附近的小村庄"古贤"走去.那天晚上,国民政府铨叙部部长、曾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长的贾景德,也被阎"电招"到此.就在古贤村窑洞的土炕上,侍从人员摆了一张木头小方桌,阎锡山、贾景德坐炕上口拟,秘书徐崇寿、陈过在炕下记录,炮制出了<亚洲民族大同盟宣言>.全文记录于阎锡山1942年5月25日日记中,题目为<发表<亚盟宣言>>.  相似文献   

3.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第二次发行"晋钞",对维护地方金融秩序、扶助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山西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发行新"晋钞"对中央政府统一全国币制和集中货币发行产生了消极影响;日军侵入山西后,"晋钞"再次贬值。  相似文献   

4.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1]63."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1912年 9月 ,孙中山视察太原时与阎锡山合影191 2年 (民国元年 ) 8月初 ,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约赴北京商谈兴筑全国铁路计划。是时中山建国方路尚未完成 ,但其主张全国须兴筑 2 0万里之铁路 ,国家始能富强。袁当时表示力赞其说 ,但并无诚意 ,仅委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名义 ,请其全权筹划 ,除给少数开办费外 ,并未予以协助。至发生二次革命斯议遂全部停顿。是年 8月中旬 ,山西人民获息中山先生在京 ,非常希望先生来晋视察 ,乃由山西都督阎锡山暨国民党山西支部、山西国民公会等各界函电邀恳 ,并派代表恳切陈词 ,中山乃允于离京后来晋一行。阎…  相似文献   

6.
姚昕彤 《视听》2022,(5):11-14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成为新晋"顶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其火爆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实例,也折射出我国民众日益提升的文化自信."一墩难求"媒介景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媒介和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互动共建的结果,意见气候、媒体传播效果和个体心理需求都在景观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助推作用.传播者在借力"冰墩墩...  相似文献   

7.
杨建中 《山西档案》2003,4(4):38-40
193 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 ,当时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 ( 1 95 2年撤销 ,原辖地划归河北、山西两省 )、绥远(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在寇深祸亟的形势下 ,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阎锡山 ,在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山西受到日本侵略直接威胁的情况下 ,也面临新的抉择。本文仅就阎锡山拒绝日本“华北自治”问题作一简略的探讨。一、日本对阎锡山的拉拢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 ,1 93 1年 9月 1 8日 ,日本驻中国东北的…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的警政制度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在山西长达38年的执政过程中,历经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下,阎锡山顺应了近代警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创设了有山西特点的警政制度,有效地维系着山西的社会稳定.一、警政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创时期(1911-1917).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领导的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省都督,之后被任命为山西省督军兼省长,控制了山西军政大权.1912年4月,阎锡山在山西都督府设置了警察机构,承袭清末警察机构"巡警道"的称谓和设置[1]384.警察机构在结构、职能划分和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比清末复杂和庞大,成为山西保障社会秩序和阎锡山维持山西统治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山西警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侦缉和警卫,各州县警察部门均设探访队,派有暗警进行侦察和缉捕.  相似文献   

9.
刘领 《出版广角》2018,(2):87-89
2017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成名作《远山淡影》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即模糊叙事和记忆书写.在《远山淡影》中,不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不可靠记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通过不可靠记忆忏悔自己的过错,这让"私小说"有了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BD15345、P.2536、P.2486为晋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不同卷次之写卷,书写时间大体相同.近年有学者依据题记中抄写人结衔"书吏"、"亭长",推断这一组写本是由秘书省抄写的"宫廷写本".本文从"书吏"、"亭长"在唐代的实际设置情况、秘书省的人员构成及分工、现存唐宋官写本总体特征几方面加以考察,提出此组写本虽然可能与宫廷写本存在某种关联,但推定其出自宫廷或秘书省则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1.
1948年7月晋中解放,解放大军乘胜直逼太原. 1948年10月以后,太原城已是"孤岛",阎锡山及其军政官员在城内乱作一团,梁化之、徐端也自感战必败,城必破.  相似文献   

12.
<韩诗外传>卷八第二十六章"齐景公使人为弓"条(参见许维遹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297)有"蔡人之子"、"蔡人之夫"."齐景公使人为弓"一事与刘向<列女传>卷七<辩通>"晋弓工妻"文句大同小异,唯后者所载之事与晋平公有关,而<韩诗外传>为齐景公时事.  相似文献   

13.
<正>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保存有周恩来1936年4月15日写给杨立三的一封信。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长征到陕北,周恩来既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兼任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鉴于几天前已经在肤施(延安)实现了和张学良的秘密谈判,所以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入晋作战,既打跟着蒋介石较紧的阎锡山,又使红军主力接近抗日前线,从而符  相似文献   

14.
"六政三事",是阎锡山"用民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用民政治"在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即所谓"民财"者也。"六政三事",始于"六政",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后增"三事",即种棉、造林、畜牧。两者合一,统称"六政三事"。1917年9月3日,阎锡山被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兼任山西省长。10月1日,即宣布将以前设立的考核禁烟成绩处改组归并,成立"六政考核处",发表"六  相似文献   

15.
太原战役开始后,阎锡山可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亲自制定颁布保卫太原的"十二条行动纲领"和"十二种方向",指导编写碉堡战法,要以所谓强大火力的火海压制共产党的"人海战术".太原防御体系所有的碉堡位置,阎锡山均要一一过目,亲自研究决定,旧式射口目标太大,他亲自同工人研究了一种隐蔽性较好的圆球射口.  相似文献   

16.
三交镇,位于晋陕峡谷柳林县的西南端,背依吕梁山,面临黄河,与陕北清涧县相望。明清时期这里是水旱码头,店铺林立,商业比较发达。阎锡山统治时期,为了防止陕北红军东进,沿岸筑有二十多座碉堡,派重兵把守,这里又成了军事要塞。这个偏僻的小镇,与中国红色革命有缘。1936年2月,红军  相似文献   

17.
一字之差,误了大事,这种教训还是应该记取的。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谁料想,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一地,与沁阳相隔数百里。结果,冯部误入泌阳,贻误了聚歼蒋军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2月后,阎锡山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先后建立了专门从事特工活动的政卫处、特警处和谍报参谋训练队.这三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庞大的特工组织,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一个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9.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封蒋介石致阎锡山的信函,原文以毛笔书写于16K"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用笺"之上,共计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