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周滋浦 《视听》2022,(5):7-10
央视新闻微信新媒体平台于2021年10月28日至2022年2月22日发布了2022北京冬奥会预热阶段、发展阶段及落幕阶段42篇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相关报道.纵观这些报道,"冰墩墩"具有四大媒介形象,即拥抱世界的"形象大使"、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中华文化的"助推者"以及共享欢乐的"童心使者"."冰墩墩"蕴含着...  相似文献   

2.
梁友慧 《新闻传播》2023,(16):39-4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开幕式上亮相后吸引了不少目光,随后国民开始疯狂抢购冰墩墩,出现了一“墩”难求现象。本文将以“冰墩墩”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冰墩墩的兴起以及流行,再结合“萌”文化、营销模式、消费者心理等方面详细分析冰墩墩流行的原因。进而从冰墩墩的成功中总结出对带动我国萌经济发展的启示,层层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萌文化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多 《今传媒》2023,(2):121-123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成功举办,在这场盛会中,冰墩墩数次进入世界观众的视线,这与它自身所携带的符号价值密不可分,既是社交媒体流量推动与粉丝消费助力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冰墩墩热”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传播学原理,并且这种现象对我国冰雪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冰墩墩热”这一现象分析了吉祥物冰墩墩走红背后的传播学原理,旨在提出奥运会结束后继续维持“冰墩墩热”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吃播",作为一种近两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逐渐兴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身体来作为个体符号,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本文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分析,聚焦当下"吃播"热背后,个体的身体被吞入媒介景观当中,成为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的背后,带来的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  相似文献   

5.
墩基础是桩基础的一种特殊型式,其截面尺寸较大而桩长相对较短,其受力性质介于桩基与天然基础之间。文章结合实际工程中墩基础的设计与应用,对墩基础的受力机理及构造要求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一些探讨性意见,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宽尾墩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收缩式消能工,不同工程需要不同体型的宽尾墩消能工。墩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水流流态、坝面、宽尾墩的墩体压力,以及消能效果等。该文对宽尾墩消能工的种类,以及各种宽尾墩消能工的消能效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颖颖 《今传媒》2016,(9):48-49
今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兴起,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媒介中以文本、图片、短视频甚至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而身体在媒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聚焦当下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指出网络直播中个体的身体被吞进了媒介景观当中,成为了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由此形成了新的媒介身体文化,并且在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被物化的可消费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研究的热度日益提升.本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详尽考察了媒介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媒介以其自身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手段,深入地参与了城市形象(景观)的建构,最终成就了城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城市作为媒介组织藉以栖身的物质"母体",为媒介发展提供了各类资源,使得媒介深深地打上了地方烙印,亦通过城市带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媒介集群的产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阜(阳)周(集)高速公路淮河特大桥共有22#、23#两个主墩,该墩位处的水深、流速及基础施工难度非常大,不可预见因素多,钢套箱的安全施工、顺利沉放到位直接制约着整个承台施工的成败。文章主要介绍主墩承台钢套箱的设计、加工、拼装和整体下放等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阴文蔚 《大观周刊》2012,(27):99-100
本文以实际桥梁工程为例,介绍花瓶墩的空间受力分析,根据花瓶墩的受力特点,对该桥墩的横桥向应力进行详细的计算。最后,结合计算结果,对该桥墩墩顶施加预应力以改善墩顶混凝土横向受力。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结果合理,切实可行,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塔斜拉桥由于中间塔顶没有端锚索限制其水平变位,使得结构柔性进一步增加,其力学行为与独塔和双塔斜拉桥不同。边跨设置辅助墩对独塔和双塔斜拉桥加劲效果明显。结合某三塔斜拉桥方案,用MIDAS对4种辅助墩布置方案计算分析,讨论了辅助墩对三塔斜拉桥的加劲效果,以及设置辅助墩的适宜个数,为同类斜拉桥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5.
危机是指"危及个体或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1]因此,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政府的"媒介形象"则是指"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但对社会公众而言,很多时候,政府的"媒介形象"就等同于其"现实形象".  相似文献   

16.
浩洁 《今传媒》2016,(12):43-44
"二次元"作为一种特定媒介,一种外来文化,更作为一种产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彰显出青少年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追求,但另一方面作为舶来品,它是无根的文化,其孱弱的思想力、碎片化的胡乱拼接、资本的急功近利,历史与现代的剥离,虚拟与现实的模糊,对青少年思维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很深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芸 《东南传播》2021,(8):106-109
"截屏社交"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文化风潮,它借助成熟的媒介技术进行生产制作,表现出即时存储和创作"元素材"的功能性特征.与此同时,截图的"二次传播"也打破了公私之间的界限,将个体的后台行为暴露在前台,赋予隐私内容一种新的"可见性",蕴藏着信息失控和权力变动的风险."复制真实"幻想的破灭、个人权益的隐性侵犯以及朋友间的"怀疑式信任"是截屏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电影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发现的"进化"史,由"电影是一门艺术"到"电影是一种媒介手段",或者各自成为一种研究视角,即分为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文化等.总之,电影已经被当作是艺术、媒介、文化角色全然分开的肢解物.其实,这并不符合电影发展的实际.作为唯一依赖高科技以及高投入的艺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所以,传播事实上就是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米高峰  李涵 《传媒》2018,(11):94-96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已成为传播不同国家与种族间文化发展最生动和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在"一带一路"宏观倡导推动下,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塑造形象和传播文化时,更是以纪录片为媒介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记录来充分表达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作为纽带把少数民族文化输向世界.本文探讨了文化认同是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话语基础,纪录片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IP"开发是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