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欣的《夜凉如水》透视了都市人人性中常态背后的病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都市人欲望的压抑导致了个体心理的变异,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性的自我成长受挫,也促生了都市人病态的人性,从最新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原理来说,都市人的素质、涵养又使得他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在终极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张欣对都市人人性的发掘达到更深的层面,在其都市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理论出发,引申出人的本质是爱欲,认为爱欲受到压抑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并且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压抑,因而,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而爱欲解放的关键就是劳动的解放。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就要使非异化劳动成为可能,创造非压抑性文明,使性欲升华为爱欲。马尔库塞在本书中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的批判,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爱欲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和精神分析学,较全面地探讨了《金瓶梅》各类性变态的形成。认为封建礼教文化的双重性道德标准、及其对人性的压抑机制,对小说中各类性变态的形成有着文化上的病原性影响,和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从这点看来,毫无审美价值的各类性病态描写,则有批判性的深刻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理视镜中的人性挣扎--李健吾剧作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人性为旨归,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不断掘进,始终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核心追求.这一倾向在其成熟期剧作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善恶搏斗中的挣扎"、"压抑中的痛苦灵魂"、"多重矛盾中的困惑与选择"和"情结"等四种心理类型来具体展示当时生存境遇下被压抑的人性真我,揭示人性由扭曲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关注个体主观心理世界,由人物内心矛盾谛视人性,是李健吾剧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话剧和新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方法,阐述《荆棘鸟》内容的存在形态,思想它的生命意识与哲理意蕴:人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压抑史,无拘无束的满足生命需求的原则不可避免地会与自然环境和人的环境发生冲突,因此,在人性发展的意识范围内和它所创造的世界范围内的任何自由,都是要以牺牲欲望的充分满足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6.
以"性欲压抑"这一话语资源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小说并不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层一度是书写的禁忌。本文主要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做比较阐释,来探讨隐藏在"性欲压抑"这一象征体背后的话语权利转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奥尼尔经典作品之一《榆树下的欲望》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展现出奥尼尔的悲剧论,以及他对贪婪人性的敌对、失望和对唤起人性真实的渴望。他认为人的悲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自身性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故事试图向人们揭示出,当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人的自然情感是怎样被压抑和扭曲的。  相似文献   

8.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社会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一幅关于维多利亚社会道德风尚的真实画面,同时尖锐地批判了维多利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控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道德角度剖析其中主要角色的不同追求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旨在体现对自由的歌颂和对虚伪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舍伍德的《小镇畸人》塑造一群在美国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爱的缺失、压抑、孤独、被人误解和孤立的男男女女。在工业化语境下,新旧观念碰撞、冲突,小镇的人们受到冲击,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心灵、人性受到压抑和扭曲,自我趋向分裂。心理、情爱世界被压抑过久,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就会爆发出来,这群人做出在一般人眼里无法理解的行为举止而被小镇的人们称为“畸人”,实际上,这群“畸人”不畸,特别是女性人物,有梦想、有欲望,却无法实现,她们渴望爱和被爱、沟通、理解和自由。然而,面对现实生活,虽然她们挣扎求存,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奋斗,寻找自我,但作为他者的她们感到压抑、孤独、困惑、疏于交流,最后绝望、束手无策,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屈服于同者,不再抗争。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的《小镇畸人》塑造一群在美国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爱的缺失、压抑、孤独、被人误解和孤立的男男女女。在工业化语境下,新旧观念碰撞、冲突,小镇的人们受到冲击,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心灵、人性受到压抑和扭曲,自我趋向分裂。心理、情爱世界被压抑过久,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就会爆发出来,这群人做出在一般人眼里无法理解的行为举止而被小镇的人们称为"畸人",实际上,这群"畸人"不畸,特别是女性人物,有梦想、有欲望,却无法实现,她们渴望爱和被爱、沟通、理解和自由。然而,面对现实生活,虽然她们挣扎求存,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奋斗,寻找自我,但作为他者的她们感到压抑、孤独、困惑、疏于交流,最后绝望、束手无策,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屈服于同者,不再抗争。  相似文献   

11.
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小说中大量象征性事物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神秘且富有地方色彩。鲜活的人物形象与宏大的历史事件相互结合,使小说既具有魔幻色彩又呼应社会现实。在五个串联的故事中,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思尤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不但显现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个性,而且是作家对现实远距离的独特观照,其中蕴涵着现实性的因素。文本中的回归乡土,既体现为一种价值固守,也体现为一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在下层人凡俗的人生故事中挖掘人情美、人性美;表现美被现实扼杀、毁灭,没有出路。因而对抗现实的意图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风俗油画表现的内容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人情,贴近底边社会群体的生活实际与精神面貌,表明艺术家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关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同情与人性自觉的渴望,凸显了民俗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在当今物欲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我胆小如鼠》具有相同的叙述结构,都以一个轻度弱智者的视角,描述人们对他极尽嘲弄之能的事件。小说中对应的人物及其言行,一方面反映了一个人与他所生存世界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性中单纯与坚守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延续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语文教育失落人文传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要延续人文传统性,重建精神家园,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小说家刁斗在其长篇小说《我哥刁北年表》中通过对一个处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刁北的50年人生轨迹的展示,侧面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小说进而由此对人和体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了较有意义的彰显和挖掘,揭秘了严肃表象下面的荒诞和滑稽,最终拷问的是整个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小说的形式也富有意味,以"碎片"式的呈现和拼贴的方式在挑战了既有的完整式小说的同时,也刷新和校正了人们对小说观念、功能和使命的认识,充分展现了刁斗小说的先锋性。刁斗对人、人性、世界的洞察力要远比余华更为深邃、透彻和先锋。这是一部作者自己与自己进行精神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的作品,在这里,作者对沧桑世事的纷繁思绪、对真实人性的敏锐洞察,借由不同人的口中道出,不同的腔调、复杂的声音相互交织碰撞,带给我们新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中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父权制下男性对自然的统治与女性的统治的一致性。托尔斯泰表达了对女性遭受土地生存权利和爱情婚姻权利的双重剥夺的不满,揭示了沙俄男权社会制度是危害女性生态发展的根源,并对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和生态方向的救赎发展进行了多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