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教育部日前正式印发经过修改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和语文等七门学科教学大纲,这是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的课程计划首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调整,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强调高中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满足高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新的课程计划把高中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一部分选修课划分了不同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必修课中增设了“…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目前正式印发经过修改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七门学科教学大纲,这是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新的课程计划把高中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课,以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高中课程计划还要求正确制定评价标准,反对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目前正式印发经过修改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七门学科教学大纲,这是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新的课程计划把高中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课,以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高中课程计划还要求正确制定评价标准,反对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4.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高中课程的必修课中。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最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式多样、切合实际和符合学习规律的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因此要用新观念对活动课进行新的研究和实践,点面结合,开展以自主实践性、操作系统性为特征的活动课研究。人的发展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自主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机会,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获取实践体验,培养实践能力。 一、改革课程结构,提供时空保障。 1.设置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以国家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前提,适当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 ,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进入普通高中课堂 ,该课程的开设 ,体现了国家在高中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将作为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切入点。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 ,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顺应了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突破口。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 ,能…  相似文献   

7.
地方举措     
《教育》2006,(15)
浙江:学分制引入高中教育社会实践成必修●浙江省日前启动高中课程改革,以往只有在大学里才实行的学分制今后将被引入高中课程教育,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44个学分才可毕业,文科三年最高可修到160个学分,理科最高162个学分。高中课程的学分,分为“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两部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学生的必修学分,要求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基础教育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了适应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强调其中的研究性学习。现行的新课程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浅谈新课程与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新化学课程计划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从实验中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基础教育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了适应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强调其中的研究性学习。现行的新课程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指导性《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内容,这是教育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大纲规定 ,高中数学采用必修课为主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必修课内容是高中学生共同的基础 ,即高中数学课程中对高中学生统一规定的基本要求 ,安排在高一、高二开设。选修课是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 ,为拓宽和加深知识 ,培养特长而进一步学习的课程 ,安排在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要求具有层次 ,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及学习能力的差异 ,实行不同的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向、兴趣和需要 ,自主选择其中一种水平学习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具体地说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怎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 ,根据上海、江苏等地的经验 ,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10个步骤 :   1 制定开课方案。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方案、实施方…  相似文献   

16.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教育部 2 0 0 0年 1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定稿 )》 ,在该课程计划中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设立“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研究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项内容之首列为必修课,且占有比较多的课时。这在我国课程计划中还是第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我国近20年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是课程改革开放化、民主化的表现。它对于当前正在蓬勃深入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辟了一条重要新途径。研究性学习是以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为其理论支撑的;它的实施要求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研究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是高中课程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它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强调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已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新时期教学改革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积极融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与  相似文献   

20.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便成了新课程改革中支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课堂的存在,课堂中的人、事、物及其行为的发生都要为学生的发展而准备,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