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宁在《灾星》中对当下国人精神弱点的解剖与批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深沉关注又显示出了阿宁对于物质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所暴露的暗疾和危机的深刻思考。这种现实观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了阿宁《灾星》中的批判精神具有鲁迅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对于它的评论百花齐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评论都是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延伸与解释。走进原文,我们会看到,事实上哈姆雷特的延宕同那些思维、理智以及激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延宕是对于我们人类所遇见的精神危机以及哈姆雷特在此种危机下想突出重围却又被困扰着的悲剧体现,哈姆雷特的精神突围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人》有着独特的爵士乐神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只是形式上的某些相似,作品与爵士乐真正的神似之处却鲜为探及。实际上小说彰显的是爵士乐的精神———追求自我的解放精神、反传统的创新精神和黑白元素的多样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阿宁在《灾星》中对当下国人精神弱点的解剖与批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深沉关注又显示出了阿宁对于物质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所暴露的暗疾和危机的深刻思考。这种现实观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了阿宁《灾星》中的批判精神具有鲁迅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玛格丽特并不是特殊的,和大多数妇女一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本文主要以《茶花女》为例,阐述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希望可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物质的富足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表面的繁荣下,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却导致了人们传统道德的缺失和精神的迷失.西奥多·德莱赛在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中形象地揭露了这些并试图寻找人类精神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9.
西部作家张驰的小说《汗血马》,以马为线索,讲述了二十世纪末几个牧马人与马生死离别的悲壮故事,表达了对自然、自由、人的主体性等游牧精神内核的诗意追寻。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作品通过对游牧精神的追寻,也体现了对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问题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赋予了被侵权人以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保护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作为与民事侵权相对的国家侵权领域也迫切需要对被侵权人的精神利益进行救济与保护。2010年《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中对此项制度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赔偿标准不明确、赔偿范围过于狭窄等多种原因,司法实践中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引起了不少争议。下文从《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出发,结合世界代表国家的立法经验,分析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与不足,以期提出一些看法与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沉默之岛》中所呈现出的男欢女爱的通俗场面,乌托邦之境的构建以及人物行走不定的经历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始终无法挣脱的社会现实,终将回归的宿命所形成的肉体与精神、虚境与现实、游离与回归三个层面来阐释《沉默之岛》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易》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精神。《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许多卦或明显或含蓄或全面或从某一爻体现了一种积极的“退”的哲学精神,比如用九、遁卦、谦卦,以及《需》卦、《讼》卦、《师》卦、《否》卦等卦中的某一爻。周易中一些卦的卦序安排也体现了一种“退”的思想。“退”的涵义丰富,《周易》阐述得详细而全面。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个最为健全和完满的思想者的形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能阻挡其精神世界的完美的信念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从史铁生的相关经历以及其精神世界出发,通过对《我与地坛》一文的赏析来深入探讨"残缺中的完美"这一话题,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4.
颜色与生活密切相关。大脑会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心理表征,从而影响人物的精神。而本文通过对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中的颜色词的分析,探索其与黑人精神的联系,旨在向读者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颜色词来反应黑人逐步堕入精神崩溃的深渊;从而反映奴役制对黑人精神层面的迫害。  相似文献   

15.
《海狼》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从海洋文学的视角解读《海狼》,聚焦海上探险经历以及一系列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能够揭示作者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意识、"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海洋气息及其通过人物叙述所赞扬的海洋精神:拼搏、冒险、奉献与包容。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向读者展现了在精神生态危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迷茫、混乱、焦虑、恐慌、物化与异化以及精神之死与信仰之死,并且揭露出精神与信仰消亡的原因与结果。其精神生态意识下的死亡观赋予了该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与陆游唐婉的婚恋悲剧以其震撼人心的毁灭结局和撕扯人心的无奈心酸在历史的画卷中划下了重重的一笔,两位女主角都才貌双全、温柔勤快但却都没能得到美满的婚姻。探究造成这两段悲剧婚姻的原因,有相同的历史构件,也有不同的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市场化深刻影响到了文学、艺术等精神消费影式,寻求市场化与理想精神的契合点,是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亮剑》作为一部极具理想精神的作品能走上畅销榜单,与其文本的传奇性、语言的狂欢化和英雄的时代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单从文化价值而言,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意识、变化发展思想、相反相成意识、和谐意识,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扬运用的。  相似文献   

20.
旧中国曾先后三次出席奥运会,均无功而返,但当时的新闻界却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上海《申报》是解放前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也是对奥运报道着力甚多的报刊之一.解放前《申报》的奥运报道具有如下特点:报道体现了国人的鲜明立场和倾向、报道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时效性增强有赖于电子技术的运用、报道业务不断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为报道增色.《申报》通过奥运报道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和奥林匹克精神,开阔国人视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对于促进我国社会进步、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