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角度之一:抓文眼,明主旨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而这“神”往往体现在“文眼”上。《威尼斯》一文的奇妙之处是全文共有三个“文眼”。“别致”是全文的总文眼,“明媚”与“华妙庄严”两个分文眼分别概括威尼斯两大特色——水上城市和文化艺术之城。而这兼具“水上城市”与“文化艺术之城”的威尼斯也确实“别致”得很,确实与众不同!教学方法与步骤:通过对课后练习一、二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突出“明媚”,写“河网之城”、“海中之  相似文献   

2.
“别致”不是《威尼斯》的总文眼浙江温岭中学管彦斌教学参考书上把"别致"作为《威尼斯)的总文眼,但我觉得它不具备做本文总文眼的条件。所谓总文眼,在全文中一定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14年第1期刊登文章《“有趣”能“总领全文”吗?——关于〈金岳霖先生〉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作者张正耀老师旁征博引,通过引用大量资料,对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结论予以否定:“有趣”不能总领全文,也不是文章的“文眼”。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游记,描述和介绍了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和文化艺术。通读全文后,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描述威尼斯旖旎风光是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从自己对这座名城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印象起笔,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别致”在哪里?作者先从平视的角度写地面上看到的“河网之城”的威尼斯,介绍了这座水上城市船多、河多、桥多,河道纵横,“轮船象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鉴赏中,每读一篇作品,总得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因为它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总之,文眼是关顾前后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能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抓住文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全篇。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提炼标题法文眼有时就在标题中,弄清标题,往往就能抓住文眼。例如高考试题《话说知音》的侧重点,标题上就暗示应是“话说”二字,而非“知音”,换句话,从“话说”来,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是对有关知音传说的评论或见…  相似文献   

7.
阅读文章要善于抓“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因此,抓“眼”阅读法,实在是阅读分析文章的“行之有效”的“省俭”之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文,皆有“文眼”。如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赋  相似文献   

8.
冰心的《樱花赞》历来脍炙人口.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选入中专语文教材以来,许多教师爱不释手,乐于执教.有的教师特别偏爱文章的第一部分(1至5自然段),认为作者把樱花品种之多,遍布之广,姿色之美以及日本人民对樱花的特殊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写得很美.有的老师则欣赏文章的第二部分(6至10自然段),以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固然写得很美,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深刻地提示了主题,歌颂了中日人民的友谊.而且这部分的语言生动、优美,譬如把“激情”形象地写成“漫天的灿烂火花……”,不但色彩艳丽,而且画面动荡,的确是“绯红万顷,溢彩流光”,给人以浓郁的诗情,无穷的韵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立体感,是全文描写最精彩意境最美的段落.但我以为,全文写得最传神,最富有震撼人心美感的既不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不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而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到结束),这是《樱花赞》的文眼.冰心以樱花作为日本人民的象征,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寓诗意于朴素之中,由表及里地揭示出樱花本质的美,发自内心的讴歌了热爱生活,敢于斗争,追求光明的日本人民!……  相似文献   

9.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那么文章的“文眼”又在何处呢 ?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这种情况一般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课文的标题往往就是作者的主张,也是全文的论点和中心所在。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唐的《作家要锻炼自己的语言》等,其文眼就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   二是体现在文章的起始句或起始段中。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抒情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当中。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章定…  相似文献   

10.
《记一辆纺车》、《连升三级》都是篇幅较长的阅读课文。这类文章,要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地选择好突破口。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记一辆纺车》的文眼是:“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连升三级》的文眼是:“一群混蛋”。《记一辆纺车》的“思考和练习”一、二,《连升三级》的“思考和练习”一,都与文眼句密切相关。因此,这两个文眼句,可以选作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突破口。我教《记一辆纺车》,学生初读课文(当堂预习)时,除常规要求外,出了两道思考题: ①阅读全文,准确划出直接表达本文中心思想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刘勰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文心雕龙·熔裁》)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是这样一篇按内容而确定形式,因而结构工整却自然,文采飞扬而严密的优秀说明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怎样将该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与多样严谨的语言特点这两个教学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呢?语感教学“披文以入情”,采用抓文眼来串全文的方法,能将这篇课文重点巧妙地落在实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苏州园林》的文眼就是全文出现过十次的“图画”:文章第一次出现的“图画”也就是全文结构上的总说:苏州园林的追求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文眼,是映照全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文眼设得好,文章就能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有画龙点睛之功,收精妙传神之效。《桂林山水》(九册)的文眼何在?我以为在一个“甲”字。“甲”者,第一也。  相似文献   

1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是文题的眼睛,也称“题眼”。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抓住题眼推断课文要写的主要内容,再扣题分析课文,捕捉中心,是中高年级常用的释题方法之一。此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仅以常见的课题类型试谈几点看法。一、题目是主谓结构的,题眼多是谓语或谓语部分。《晏子使楚》题眼是谓语部分“使楚”,课文着重写晏子为什么出使到楚国,并通过晏子“使楚”的经过和结果来突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敢。《将相  相似文献   

14.
题眼是文章“神魂”的凝聚点。“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一瓢诗话》)作文如此,读文若抓住题眼,文章的脉络、中心、写法也当迎刃而解。为此,我在教学五年制第七册3课《草地夜行》时作了新的探索。 (一)从“行”的变化,理清文意脉络首先,在初读感知全文后,通过解释题意和找关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初中语文第五册)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议论文,也是初中三年级学生着重培养议论能力、掌握论点和论据知识的典范教材。弄清它的结构情况,对于理清文章的逻辑思维过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很大好处。特殊的引论段落《论鲁迅》一文(除开头的呼语“同志们”外)共七个自然段。如果把第一、二自然段作为课文的第一部分,即作为全文的引论部分,并且概括它们的意思为“从阐述陕北公学的任务入手,联系到纪念鲁迅先生的重要意义”,这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笼括全文中心,含有完整的议论因素的特殊的引论段落。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威尼斯》历来脍炙人口。对于这篇文章,人们谈得很多,而对文中占十分突出地位的表达方式——说明,却很少涉及。实际上,如果论及《威尼斯》一文总的特色,就可以扼要地概括为“说明”。 全文分两个方面,从众多角度说明了威尼斯的特色。其一,它是一个水都泽国。这又从它河网之城和海中的城两个角度来说明。其二,它是一个文化艺术名城。文章既说明了它的“庄严”,又说明了它的“华妙”。具体则通过这个城市建筑艺术、民间音乐、绘画艺术、国际艺术交流和工艺美术制品等角度说明。并且,在其每个角度的说明中,又是多侧面和十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称《为》)的“课文说明·结构”部分中指出,《为》文的高潮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教参》中写道:“特效药是决定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生命安危的关键,千万人心所系;北京,是寻找特效药的最后希望,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接到求援电话,正是这一事件的高潮。”《教参》又写道:“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小标题),写北京接到平陆求援电话。这是事件的高潮。第二部分(第二、三两个小标题),回叙平陆向首都求援的原委。这是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第  相似文献   

18.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文眼”呢?查检《辞源》,未见诠释。手头的参考书和理论书中,有的解释为“全文的点睛之处”,有的喻为“开启文意的钥匙”,不一而足。意思自然是对的,然而,总觉得笼统一些。其实,“文眼”,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有如诗之“诗眼”,棋之“棋眼”,砚之“砚眼”等。也就是提炼出一两句精警动人的话来,放在文章的关键的位置上,作为全文的警策之笔,起一个统帅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文章不管写什么,总是为着表达出作者的“意”,有时,作者用那么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在文章的关键之处,透露出自己的“情”和“意”来,这便成了“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