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来也怪,从实际从事新闻工作到跨入全国唯一的军事新闻系一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新闻道路,几多艰辛,几多欢乐。我和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乐此不疲一愿为之呼吁,为之冒险。有人说我思想太偏激,专爱挑刺。也有一些关心我的首长和战友劝我:在部队摘新闻要报喜不报忧,还是少搞批评报道为好,但我天生就是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以至于在我的周围,一些‘搞明”新闻同行背地里都称我为“傻冒”。别人怎么评价对我来说无所谓。记得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想,只要自己走得正,行得端,开展新…  相似文献   

2.
方城县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张龙安在南阳地区金融战线是个有名气的人物,要问他的名气来自何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迷上了新闻这一行。”这位“新闻迷”只有3年多的“新闻史”,1987年元月他由一个部队少校转业到地方,干上了银行工作,毫无疑问,这得与文字打交道,可在这方面,他几乎是个门外汉。还是一次“新闻通讯培训班”,启开了他智慧的闸门。当年春季,县人武部、总工会联合举办了为期7天的新闻通讯员培训  相似文献   

3.
翁伟力 《军事记者》2005,(12):50-51
当兵前我就喜欢写点诗歌、散,到了部队后进点爱好一直没丢。无论是新兵训练还是下连学专业,我都不忘忙里偷闲拿起笔写点东西。在战友的鼓励下,我也尝试着给报纸写点小稿。当时,我的目标就是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章。因为军报是军委机关报,分量重,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5.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我跟一位同事讲:"我爸爸很喜欢你的文章,说你写得不错。"他的眼中马上有了亮光,问:"你爸爸干什么的?"我回答:"做点小生意,初中读了一年。"他眼中的亮光马上黯淡了一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父亲是位老师,是知识分子,或许这位同事会更高兴一些。但我的想法与这位  相似文献   

6.
他不是科班出身,却对新闻报道热情满腔;他频繁变换工作岗位,却一直没有放弃新闻写作。在他心里,始终涌动着一种感激:新闻路使自己有了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得用心走好这条“路”,让它更多地惠及战友、更多地服务于部队建设。他就是南京军区某炮兵旅政治部副主任秦继成。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收拾屋子时,发现了十几张尘封已久的唱片.这些唱片还是八十年代部队一位战友退役时赠送的,当时曾伴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并随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后来我拥有一台21寸彩电后,这些唱片就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8.
他走了,静静地走了,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的军营和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这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他是某部专业军士翁竹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报道员,但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当了他3年多的报道组长,十分敬佩他。得知他今年夏天在老家去逝后,既悲痛又怀念,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以示对一位在新闻战线上执著追求的战士的纪念吧。(一)翁竹山1975年底从江苏高邮入伍。高邮是个自古才子辈出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翁竹山灵性十足,读书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和文章。到部队后,领导看中了他的才华,让他当了一名报道员。正当…  相似文献   

9.
就听说济南军区某旅新闻干事陈来明在新闻路上有许多“吃苦”的历史,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洗耳恭听。1996年5月份,师(已改为旅)里举办报道员培训班,由陈干事负责讲课。作为他的学生的我,与他接触多了,对他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于是便萌发了写一写这位写了10年别人的“老新闻”的念头。1986年底,陈干事所在的部队举办两用人才学习班,指导员刘辉肖同志,三番五次打电话向机关推荐他们连队的通讯员陈来明去学习。当时两用人才学习班主要是满服役期的老战士,而陈来明当兵不到一年。当时负责学习班的干事是一个爱才的人,就…  相似文献   

10.
邱海理是我多年前的战友,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不久前的一天,他来找我,说他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并送我一本地编写的《新闻美学》,算是阔别十多年的见面礼。他走后,我翻阅着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的《新闻美学》,书中新鲜的立意、独到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他从略知新闻ABC的报道员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历程;书中某些童节、具体事例,又使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对问记者:这报上登的都是消息吧?十多年前,我俩都在某坦克师当新闻干事。起初,他在团里当电影放映员,后来领导见他总爱写写画面,文化基础又好,就让他当…  相似文献   

11.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12.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13.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支派克笔     
在我的挎包里,珍藏着一支特殊的派克笔。它是美国国防大学赠给中国国防大学新闻工作者用的钢笔。每次看见它,都能引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那是一年前的一天中午,从炊事班返回宿舍楼的我,见整个楼道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感到纳闷:这卫生区一直由我们单位战士打扫的,可刚才我们都在食堂啊?原来我对门换了主人,来了一位年轻的少校。两天后,我从战友那里了解到,住我对门的这位少校,是我们国防大学新闻中心的干事,他文章写得不错,曾多次获得全军好新闻奖。我心里暗自庆幸:哈!现在我写文章入门可有希望啦。可之后都快一个星期了,…  相似文献   

15.
正"二次长征"中险丢一条命1944年11月,李清随359旅南下,任南下支队政治部秘书。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他除了和战友们一样背负行装外,还要身背部队用的很多银元。每次部队行动前,他总是跟战友说"我先走一步",就先于大部队出发去打前站。当时部队没有统一的被服,没有布鞋只能穿草鞋,行军打仗,翻山越岭,山路曲折泥泞,鞋子  相似文献   

16.
我参加了军报第11期新闻函授学习,除了个人新闻写作有了明显进步以外,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班6名同志,对《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都特感兴趣,训练归来就争着阅读。看到这些,我想:何不把自己参加函授发的教材和参考读物《军事记者》拿出来让大伙学习呢?于是,我的学习材料成了大家的共同读物。没想到的是,战友们读后对有些新闻理论问题比我理解得还深还透,通过交流使我对各种新闻体裁区分得更清楚了。同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战友们的写作兴趣日益浓厚,写作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们班已在团里《警营之声》广…  相似文献   

17.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8.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基层的战士报道员。几年来,我结合部队工作采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部分稿件被军队报刊选用.并两次荣立三等功,领导表扬,战友羡慕。取得一点戍绩后就有飘飘然的感觉。可前不久碰到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万分愧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