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意识指教师对学科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有历史教育的功能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意识及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辩证关系意识等.提高课程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将数学教学置于课程视域下,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整合可采用"学科+"的方式,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基于课程视野,立足知识整体开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解析教师提升课程意识,需要落到具体的学科层面,结合学科特点来进行。通俗地说,课程意识即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意识,它以学生的最终发展目标为指引,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课程主体、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行为、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虽然新课改已经走过了10多年,但是,当前语文教师课程意识淡薄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少教师不会从语文课程整体的角度思考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常常就课文教课文,认识不到眼前所教课文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地位、作用,所以,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不能前沿后续,无法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其次,不少教师容易把一篇经过专家加工处理的课文仅仅当做一篇文章(特指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之  相似文献   

4.
<正>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特色,如何在数量繁多、形式各异的信息资源中甄别、筛选有效信息形成课程资源,以充实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下历史教学“用教材教”理念的实践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主三动”的历史教师课程意识培养模式大致如下:
  “一主”:教师主体的理念先导。学校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地学习和发展,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谈化教学意识,强化课程意识,实现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转变,学科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使命的核心载体。我们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子项目《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希望通过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研究,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从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转到以课程为核心,从“教什么”“怎么教”上升到“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层面,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践行"课时课程"是学科课程改革行之高效的途径。将每一个课时的授课视为课程来建构,其课程观的要义在于动态生成。它强调课程建构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上。"课时课程"对于语文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哪个时段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对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才发现太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是缺位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处于"忠实执行者"层面的居多,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语文教师"课时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哪里?如何有效践行"课时课程"?本文尝试做一些探讨,并呈现一些践行"课时课程"的做法,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狭义的课程意识,即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其主要包含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哪个时段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生成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年幼儿童设计的课程——一种具有内聚力的综合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时间安排越来越紧凑的课程 随着课程内容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如课程内容中要增加技术、知识、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增强儿童抵制毒品的意识等内容)以及教师必须对每门学科的特定教学目的、标准负责,在教授综合课程时教师越来越感到难以把每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给予充足的安排。较普遍的观点是:必须把每样知识都加进课程中,使课程包罗万象,这样做虽然容易导致肤浅、不求甚解,但毕竟教(哪怕只教皮毛)总比一点不教好。  相似文献   

10.
正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朦胧的课程意识,具体表现为教师们已经从单纯地关注"怎么教"逐步转向综合性地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如何评价"。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课程意识,但绝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意识的内涵、价值、要素等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自觉  相似文献   

11.
正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似乎有些"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拒绝自我改变,特别是思维认识的改变.作为一名有过类似经历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才有认识,这种"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或者部分缺乏科学的课程观(课程理念).将历史学科课程观与一线教学工作以及高考备考脱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来看是一线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历史教  相似文献   

12.
面对学科发展的快速性和学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开展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学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绿色化学课程意识觉醒的意义是符合时代的诉求,是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绿色化学课程意识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绿色化学课程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13.
面对学科发展的快速性和学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开展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学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绿色化学课程意识觉醒的意义是符合时代的诉求,是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绿色化学课程意识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绿色化学课程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课程理念是对国家意志、教育价值、学科特质等的高度凝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应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标课程理念,以此明晰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理清历史课程内容、强调内容价值引领、突出师生的双主体性、强化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史学素养“六大意识”,并在明确史学素养培育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联结主题与史实、史料以及史感,融通“为学”“为教”和“为人”,进而以“教—学—评—研”一体化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狭义的课程意识,即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其主要包含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哪个时段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生成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作了界定,对课程设计思路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规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课程制度保障,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课程意识具体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几个方面。注重和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助于促进他们在心理课堂中灵活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校本化特色内容,实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章可循,它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它要求打破学校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也是课程的观念,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如果教师仍然抱着“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是很难落实好这门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 ,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 :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读懂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还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用课文教",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将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守望的价值和为之坚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