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下的“龙”的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有着很深的“龙”文化情结;而西方人则视“dragon”为邪恶的象征。“龙”和“dragon”不是对等项,而“龙”和“dragon”却常常互译。这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冲突。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策略角度,笔者建议把“龙”译为“Loong”,把“dragon”译为“火龙”。  相似文献   

4.
“碰撞”分“正碰”和“斜碰” ,“正碰”又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其中 :过程最长的是“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的过程比“弹性碰撞”短。“完全弹性碰撞”过程正好是“弹性碰撞”的一半。  相似文献   

5.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比较复杂,到宋元白话文里只留下一个“我”,同时新出现了“俺”和“咱”。“俺”是“我们”的合音字,“咱”是“自家”的合音字,“咱们”的合音字为“喒”(咱)。它们都已可表复数,也可表单数。“我们”和“咱们”在宋元之前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元时受蒙语的影响逐渐分成为“排除式”和“包括式”。“们”原先的主要作用是“指括”,并不专表复投。“们”转为专表复数的语法成分,也是在蒙语的影响下逐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体验”的“体”即“人之本”,可以理解为身体、自身、亲身,“验”从字理上讲就是检验的意思,“体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我认为应该予以“体”新的内涵,才能跟上时代。用“我”之“体”去“验”是“体验”,借他人之“体”加上“我”之“想”去“验”也应称为“体验”。基于这样的理解,“体验”便可以进行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8.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代丁 《教书育人》2009,(5):11-12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管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  相似文献   

1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伯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一、控制“权威泛滥”,主张个性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权威”下,“对话”只能变成“训话”和“听话”,是“权威”扭曲了“对话”,使“对话”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对话要开通,惟有摒弃“权威”,走向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名字的烦恼     
蔡姝歆 《作文大王》2010,(4):9-11,27
我叫蔡姝歆,名字中的“姝”和“歆”不是常用字,有些人往往会把“姝”读成“妹”,反“歆”读成“音”或“韵”。我的名字便(biàn pián)成了“蔡妹歆”“蔡妹音”“蔡妹韵”,这让我烦恼不已。  相似文献   

13.
Family的由来     
“shake”的意思是“摇动、晃动”,”leg”当然是指“腿”,那么“shake a leg”是“跷起二郎腿”吗?估计没这么悠闲。你可能已经猜到了,“shoke a leg”就是“赶快行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5.
近日,武汉市人民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们的作文,让语文老师高华云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我的理想”,大家的理想不再“高大上”,而是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与人们曾经把“英雄“”科学家“”人民教师”“白衣天使”等奉为楷模的年代相比,如今孩子们想当“美食家”“吃货”,  相似文献   

16.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池莉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 ,既有适应性的一面 ,又有反叛性的一面。“适应性”指的是外在形态 ,“反叛性”指的是内在心态。她的“外”与“内”相悖反 ,“生活”与“事业”呈错位。她的个性 ,不是单一性格因素的简单累加 ,而是“圆”与“方”这二重性格因素、“外”与“内”相悖地结构而成的。她是一个性格上的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发现一些同学对英语缩写词的使用模糊不清 ,甚至张冠李戴 ,滥用错用。现简述如下 :1.“What is”,“Who is”,“Where is”可分别缩写成“What's”,“Who's”,“Where's”,但“Which is”不能缩写成“Which's”。2 .“am not”的缩写形式 ain't,很少使用。常见的是 am同其前面的主语 I缩写在一起 ,成为“I'm”。注意 :在以“I am… ?”开头的反意疑问句中 ,其后半部分简略问句的主语前用 aren't,如 :I'm ateacher of English,aren't I?3.“I'm”,“you're”,“they're”,“she's”,“it's”,“We're”等缩写不能用…  相似文献   

19.
“干”姓,读若“甘”,不读千部的“干”。 “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姓,读若“英”,不读应酬的“应” “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 “仇”性,读若“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姓,读若“欧”,不读地区的“区”。 “任”性,读若“人”,不读任务的“任”。 “朴”姓,读若“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性,读若“舌”,不读折旧的“折”。“单”姓,读若“善”,不读单位的“单”。 “舍”姓,读若“设”,不读舍己的“舍”。 “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 “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 “…  相似文献   

20.
邝红军 《师道》2009,(7):90-92
师生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不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为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教师怪学生“捣蛋”“不听话”“跟老师对着干”。学生说老师“专制”“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教师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一些老师在抱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