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通过它所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走向衰亡的总危机,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趋势,宣告了地主阶级末日的来临。但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切反动腐朽的力量是不会自行消灭的。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为其阶级本性所决定,总是要充分的表演,这是一条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就是这样一个反面人物的艺术形象。在当前批林批孔运动中,通过对王熙凤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孔丘、林彪这类没落阶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与《红楼梦》同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几百年来脍灸人口的爱情名篇。由于王实甫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素质各异,所以他们对爱情这个主题的描写也不尽相同。《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从心理角度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而《红楼梦》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它把爱情描写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写出了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在于它不仅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还同时描写和歌颂了敢于反抗的许多被压迫者的形象。晴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身为下贱”的晴雯。却“心比天高”。在曹雪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晴雯是一个胸怀坦荡、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的天真、勇敢的女孩子。她的这种性格特质,经常表现在她的尖刻的讽刺中。生活在大观园这个所谓的“乐园”中,她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文学巨作《红楼梦》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倾其所有精力与毕生经历的一部伟大小说,也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和艺术性的经典文学上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红楼梦》这匹千里马在1987年被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先生挖掘出了巨大的音乐价值,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创作的全剧音乐旋律优美、主题鲜明,将《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思想与情感重新演绎了出来,被认为是最精彩的红楼主体音乐,至今还被广大音乐爱好者传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它是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了巨大变化之后用血泪写成的。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很多,评点的、考证的、索引的,不一而足。但关于《红楼梦》真正的立意主旨,至今仍然是因人而异,众说纷纭。无论怎样,《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伟大著作,中国的文学史因它而增辉。  相似文献   

6.
贾探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着力刻划的人物之一。如何认识这个艺术形象,对于全面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世界观的矛盾以及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创作效果的矛盾等问题,有着直接的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在《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中,贾探春显然算不上出类拔萃之辈。但在贾家四姊妹中,贾探春却无疑是个佼佼者。曹雪芹是抱着满腔热情来歌颂这个人物的。第三回探春第一次出场,作者就以抒情诗似的文笔,介绍了这位“四春”之冠:“削肩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有明显的受司马迁《史记》及屈原《离骚》影响痕迹。《红楼梦》开卷的“开宗明义”与《报任安书》中的有关段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芙蓉女儿诔》则是直接摹仿屈原的《离骚》,而楚辞中的“草香美人”,与《红楼梦》中的“女儿国”同是文化思想的符号,曹雪芹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幻灭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高鹗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家庭里,百无一用,也没有心力想用。最终安排宝玉出家,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逻辑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是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着重描写的重要节庆之一。透过文化的因子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不仅仅是简单展现了明清时期的中秋风俗画卷,更是透过中秋节来塑造了诗礼簪缨的封建富贵之家,以及贾府"求圆而不圆"逐渐衰败没落的悲音和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形象。  相似文献   

10.
红学这门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非科学观念和行为的挑战。五花八门的非科学倾向,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把红学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存在,满足于某些现成结论,不探索,不研究,不创造,不前进。“人物定评”论是突出代表。二是把红学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凭主观意愿制造热点,爆出冷门,以求轰动效应。诸如“程本早于脂本”、“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丫环合谋杀害了雍正”等。非科学倾向是社会转型期畸形心态的反映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1—1764)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现实主义思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作者几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世间平凡琐碎之事,并以婚姻为主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道理,但在这些平凡的事后面深刻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两个作者各自有一个心爱的人物——《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几乎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她们身上,对她们俩每次出场及心里活动用了大量笔墨着重渲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两个作者把许多场景、情节都通过她们俩人的眼睛和对话表现出来,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增强了作品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些可以说是两个作者匠心独用之笔.也是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微妙之处.  相似文献   

12.
儒法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各个时期的儒法斗争又有很不相同的内容。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儒法斗争的具体内容,对于恰如其分地肯定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及法家思想究竟如何估计,只有放在当时社会整个阶级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认清它的性质,说明它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问题论争,近年来成为“红学”之热点。从30年代到60年代,对“丰润说”的异议不多。70年代起,“辽阳说”崛起,至80年代几成定论。到90年代,两说论争激烈。本文概述论争原流,认为“辽阳说”难于成立,“丰润说”难于否定  相似文献   

14.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来就有十分尖锐激烈的争论。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娴雅正派、热情宽厚、待人诚恳、和蔼可亲的人物,所谓“新红学”家俞平伯等人,更吹捧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二“美”中的“一美”,双峰中的一“峰”。。无产阶级则恰巧相反,认为:薛宝钗是一个顽固可憎、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灵魂丑恶的封建卫道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认识孔孟之道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的绝妙的反面典型。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作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在《红楼梦》中通过人物对话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红楼梦》人物对话高度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红楼梦》中某些次要人物的对话主要是为了交代故事情节 ,或者是为了间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服务的。《红楼梦》的对话写作技巧炉火纯青 ,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8.
爱情悲剧和封建社会是《红楼梦》中描写的核心内容。宝黛爱情的萌芽是源于安逸和心灵的相应相通,安逸因封建社会的地位形成而得,而宝黛爱情的悲剧诞生也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必然变动而成。因此文章本着分析《红楼梦》中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以分析宝黛二人性格成型特征为主,通过分析悲剧形成的家庭背景逐步带入到社会背景中,将《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成因加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五回王熙凤册词中的“三人木”,乃言王熙凤最终是被贾琏休弃了。原因在于她触犯了封建社会婚姻文化所规定的“七出”之条,这七条在前八十回叙事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及落实。据此,王熙凤是一位弃妇典型,是对古代“七出”婚姻文化的生动说明。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借研究儒法斗争史为名,歪曲历史的罪状很多。借口研究王安石变法,以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名,歪曲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重要的一例。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载《红旗》1974年第二期)一文,荒谬地提出: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展开的斗争,“是封建社会中长期进行的儒法斗争的继续”,为他们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制造历史依据。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