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自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提出文化的概念之后,文化的定义就层出不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统指的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沿革和积淀,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就像一个民族的基因,它是"获得性的、积累起来的遗传"。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统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也是  相似文献   

2.
吕映 《教育学术月刊》2007,(10):100-103
在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上,"应用"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抹杀了语文课程丰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人文价值,导致语文教育的平庸化、世俗化走向.其实,语文不仅是"应用"(应生活之用)之学,更是"应需"(应生命存在与表现之需)之学,"成人"、"立人"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追求.同时,语文课程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以文化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并推进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这一传统历史名词和成语一直为学界所习用.大家评论一致的说法是:第一,这是秦始皇一大暴政.第二,"儒"系指孔子的儒家诸生,是指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第三,这一暴政极大摧残了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如今,有学者撰文提出:秦始皇"坑儒"应为"坑术士",并不是坑儒生.本文不同意此种观点,认为:第一,"坑儒"的"儒"就是指儒家诸生.第二,学术创新首先应当弄明白原载史料的原委,前因后果,把原文看仔细,不可顾此失彼,片面引用,就断然得出结论.第三,对历史上众目共睹的历史大事件、历史大人物,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貌来评价.尤其是"焚书坑儒"这样两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杀几百个人的向题,它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是更值得探讨估价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同时又是一部教育史。人类的文化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为后者导向,后者为前者奠基。而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文化的教育,"两种教育"长期处于对峙、冲突、制衡状态,形成教育的"钟摆现象"。"钟摆"的失衡要求"两种教育"走向整合,以使教育的"钟摆"和谐律动,这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士",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身份",有别于历史人物在具体政治制度中的品位与官职,其往往是在品评人物时所使用的非官僚化、非正式性且带有赏誉性质的清言术语。所以,"国士"不是人物的政治标签。"国士"是优秀士人中的精英,其命运往往与国运紧密维系,体现着时代的兴衰走向与主流精神。从历史演变轨迹看,"国士"乃由原初的智者、勇者演变为传统优秀士人中的精英,作为一种极具历史传统的"美誉"频繁出现在历史诗册论著中。苏轼乃为"国士",也可以说是历史给予的一种文化价值上的认可。因此,从"国士"这一特殊的历史身份探讨苏轼的思想状况与文化品格,贴近历史原貌,挖掘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远古以来的客观历史实在。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任何文化一旦失去了"民族性",与他种文化"融为一体",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文化渗透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一样,始终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鼓吹"文化全球化"。我们必须批判和抵制"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使中华文化继续显示出无限生机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狭义上指经史子集古代文学、文化典籍,广义上指"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及文化"。国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华夏先民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看来,语文的"语"指"汉语",语文的"文"指"文化"。这里的"文化"非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文"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一个词缀,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质言之,学习"语文",就是要在汉民族语言(母语)的环境中,实现人自身"文"化的过程。语言使人类有别于动物,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文字使人类告别蒙昧,成为有历史的、可以反观自身的"精神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杨俊  张守忠  马杨 《教书育人》2010,(3):109-110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 《辞海》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一个考试社会。历史上的中国社会,也曾经长期是一个考试社会。当然,三四十年前有那么10年,中国废除了考试(因为废除了教育)。众所周知,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今天已经看得很清楚,"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大革文化命"。"文化"没命了,教育也就没命了;教育没命了,考试也就没命了。简单的逻辑推演下来,考试与文化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大概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和"文化,主要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二而一"的辩证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及"追求和平"等。  相似文献   

13.
"悌"为"善兄弟也"。悌,不仅指兄弟的情谊;还指同学之间的友爱。为了培养学生的"悌心",使班级形成浓厚的"团结友爱"教育氛围,笔者尝试从人文角度出发,以"悌"字特色班级建设为突破口,从优化班集体的"硬文化"环境、"软文化"环境入手,"软硬兼施",促使班级形成体谅同学、关心他人、祥和共融的"悌爱"风气,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一"、硬文化"——"悌"的物质文化基础"硬文化"主要指班级物质文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易中天品读《三国》、于丹妙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潮接踵而至,"国学热"、"经典热"现象蔚然成风。透过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依然观照着当下社会和现代人,为人们进行精神导航和人生指引,对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构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遗产,扬长避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定义虽有争论,但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则被肯定,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古代文字或文献的表述,"文化"总是与"人"和"社会"相伴而生的。作为一种与"人"和"社会"共生的软实力,它反映着历史的客观存在,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文化"的良性与否,在于能否对"文化"涵义进行现实性解读以及能否对"文化建设"进行正确部署。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几个时期的史实、对中共一大到中共十八大的纲领性文件进行剖析,针对"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加以纵向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课程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成因 何谓"文化反哺"?著名学者周晓红教授认为,它是指在文化承传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可以指一座城市的建筑、广场、公园等物理空间,可以是一种经济制度或文化政策,同样也可以指一种城市气质或文化氛围,其能指和所指都相当广泛。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空间是指成都"方所"书店这一物理空间和在这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蕴含在"方所"书店文化商品空间中的商品属性和精品属性。书店作为建设文化名城活力元素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作为成都著名的城市文化空间,"方所"书店被古都蓉城的文化底蕴所生产,同时也生产着新的城市文化,它是一种生产力量,参与城市的成长,形塑了成都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第一次将"文"和"化"联用,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不过,他在《说苑·指武》中所说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的"文化",实际上指的是"文治教化",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文化所呈现的种种意识形态,是人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也很难诠释的词。查辞海得有注云:文化,从广义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窃以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家庭)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审美观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