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如何在日常采访中练就一双“新闻眼”,这就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传递给观众最大的新闻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挖掘新的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在现今媒体新闻源雷同,独家新闻不易碰到的情况下,新闻发现大多为非“原创型”的,非“制造型”的,而是“挖掘型”的,是一种再发现,即发现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去找新闻,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挖掘新闻,在“体验”中发现新闻源,采写精彩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4.
朱林珍 《视听界》2008,(2):99-99
i.潜心捕捉新闻亮点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矿藏”,存在着许多新闻亮点。要想捕捉住这些亮点,记者就必须“吃透两头”,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寻找新闻素材,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相似文献   

5.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条新闻,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因此,新闻角度的选择在新闻写作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角度的选择是深化新闻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是否深刻、能否成功的关键。优秀的记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 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采用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6.
一是收集信息抓选题策划。一些事件中出现的亮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热点。以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是新闻选题的策划点。县级台记者要善于收集这些信息,从中挖掘选题。2007年5月,笔者收集到几组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变化的信息,马上策划了选题“新村新景新农家”。进行采访拍摄。新闻采制好后,被多家上级新闻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7.
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背后未曾引起人们重视的,或由热点、焦点而衍生出题材之外的称之为“冰点”新闻。相对于“热点”新闻而言,“冰点”新闻的采写报道要求记者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无新闻眼可抓的事件,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公众未来所关注的热点的“冰山一角”。可见,只要找准新闻的信息点,一次偶然的不经意的撞见或许会成为一则深度新闻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8.
浅谈社会新闻的弊端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新闻知识》2004,(3):27-28
伴随着近十年来第三次电视革命的到来和各地都市报、晚报的风起云涌,民生新闻成为当前新闻传媒的热点,身价暴涨,俗称“8小时以外新闻”的社会新闻,作为和受众联系最为密切、关注受众最关心问题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种种信息需求和参与社会关注社会的愿望。但同时在这股热潮的袭击之下,  相似文献   

9.
提起时政新闻,人们感觉最深的就是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殊不知,就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冷”“硬”的新闻,却蕴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为普通受众所接受,并...  相似文献   

10.
媒体的军事新闻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晖 《军事记者》2006,(8):17-17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军事新闻信息越来越受到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关注。留心报纸和网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关注手机短信和各类流媒体,就会发现军事新闻信息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论是报纸上日渐突出的栏目,还是广播电视上的各类谈话类节目;也无论是形形色色的网站频道,还是滚动播发的短信和流媒体,军事新闻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尤其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军事新闻信息几乎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亮点”。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全球信息化趋向同一的今天,全球安全和国家安全就不能不让人们所关注、关心、思考。事实上,人们对…  相似文献   

11.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新闻”是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在近十多年中引发很多争议,并且也激发美国新闻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新理论。“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杰伊·罗森这样讲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是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  相似文献   

13.
广播人物专题来自生活,来自具体的新闻实践,因此只有始终坚守其新闻性,坚守广播专题需要遵循的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本地特色三大原则,方能拥有清澈的源头活水. 价值度:广播人物专题创作的参照前提 价值度即新闻价值的高低,这是衡量广播人物专题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尺,记者采写的人物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引人关注,是否引人共鸣,是决定人物选材的关键.具体来说,广播人物专题关注的多是“新闻事”中的“新闻人”,可以走进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人物,挖掘大千世界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本身就有新闻故事,本身就有新闻价值,自然为节目创作奠定了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6.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7.
“小新闻”是一种短小精悍、思想性强的新闻模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而是小通讯、小故事、小消息、小言论等具有一定新闻价值、文章篇幅短小的新闻集合体。“小新闻”着重突出一个问题,代表着一个方向、一种方法、一种新风尚。“小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有的是展现时代特色的正面意义的新闻,有的是关注群众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题,...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中国新闻领域里出现的最大亮点就是民生新闻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新闻改变了原有的高高在上、并且板着冷面孔说教的姿态.而是由“俯视”变为“平视”,直击社会问题,贴近百姓,关注民生。从上世纪90年代厦门电视台的《特区新闻广场》和福州台的《新闻110》,到之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这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推出,开拓社会新闻报道的外延,更多的有关百姓的家长里短,更多的逸闻趣事、更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类信息.进入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9.
卢毅刚 《青年记者》2009,(16):44-45
现代新闻学已经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讨论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价值、新闻自由等学科概念,而是通过新闻信息本身所存在的状态,根据不同的原生态信息去挖掘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媒体报道新闻不光要告诉受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对此,在新闻理论的学习中要引导学习者在原有新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尤其是以一些相关学科理论来辅助专业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王繁泓 《传媒》2000,(9):19-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相应地科技新闻、特别是企业科技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这类新闻采写、报道中,人为地拔高或埋没新闻价值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科技新闻的“高度”,为科技新闻“定调”,深入挖掘科技新闻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