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倩倩 《文教资料》2014,(30):81-83
历史小说可谓是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跨世纪文化启示气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表现和与之具有特殊精神气质连接的这一文类,历史小说在其自身发展进步中对“再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深沉的回应。其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士”阶层,张扬着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使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对当代传统历史小说作品中“士”阶层的文化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出搏动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评论者对“才气”多有论说,一般指禀于先天的气质、个性、才情,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创作能力。现代意义上,“才气”就指创作能力、才华、文采。这种能力的形成有遗传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4.
气质小议     
一个人的气质,决定着他的仪表、风度。每个人独特的气质,都要从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言”,是听他的言谈,“行”,是看他的举止。“言为心声,行为心定”。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个性光辉。谈吐,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和气、谦逊的语言,是友谊的桥梁。精彩且富于哲理的演说,是名人成功的捷径。高雅的举止,是良好心绪的显示镜。礼貌、诚恳,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的尺度,它们常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美好的仪表与仪态,是社会礼仪的基础,是给人良好印象的重要因素。 高雅的气质是不易获得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注重美化自身的形象,从气质上进行深层次的美容,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方面,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来。  相似文献   

5.
吴广德 《宁夏教育》2008,(7):159-159
小到每个人,大到一个集体、一支军队、一个国家,都有性格和气质。教育作为传授知识、润泽心灵、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社会事业,肯定有性格和气质。教育要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养、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人,也需要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近些年来,人们在反复咀嚼并在力行的一句箴言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照此来说,教育的性格和气质也决定着至少是严重影响着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个人语气。真正的诗歌,其内部必须有一种个人语气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一首诗的语言、句式乃至运动的节奏,甚至,它还是使一个人的诗歌获得独特气质和深刻思考的先决条件。“个人语气”,首先必须是个人的,不是群体的呼声,不是大众的再发言,而是自己生命张合、灵魂的舞姿;另一方面,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气”相似,它是无形无影,难以具体地形容,但它却是存在的———只要我们以心来“养”。人之语气不同,故而获得“个人语气”的方式亦不同,其中有一条却是十分重要的,即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去聆听——…  相似文献   

8.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9.
(三)个性修养与风格追求生活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作家。作家的个人风格受剑气质的潜在影响,然而作家的个性和人格,也是决定风格要素的重要方面。个性是什么?心理学对个性的界说五花八门。我们不妨认为: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行为,能力兴趣,语言习惯,情绪,敏感等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某种个别性。个性的形成,受先天气质的影响,同时,也受着后天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按巴甫洛夫的说法,是上述二者的“合金”。即是说个性是在气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0.
陈璐 《青海教育》2006,(3):24-25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位诗人能够超越李白的“仙”气。自从天宝初年李白二入长安与贺知章期遇得“谪仙人”的称呼之后,“仙”就始终与李白联系在一起。在王琦集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所记录的千余首诗中,涉及游仙的诗作就有近百首之多。而李白的谪仙气质不是一种表象或符号,他内在的个性品质和特殊的审美坚持决定了他的诗歌走向,也因此建构起了他的桀骜不羁的自由王国。一、个性气质的丰富诠释执着、洒脱、狂傲、孤放是李白独具魅力的个性气质。他有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为对理想政…  相似文献   

11.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气象”是古代文论的独特范畴,其内涵是指某时代文学或具体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它具有宏观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模糊朦胧性、形象可感性等特征。文学“气象”的根源在于作家的生命精神。“气象”不同于风格,又与风格有相同重合处。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其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媒介,更蕴含着他人生的"气"韵。"气"韵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为"瘦"和"骨"的美学体验或追求,体现了他有为于世的豪迈进取精神和人格取向,是一种内质力量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种才子气主要表现在写景的笔调和抒情的恣肆上。郁达夫写景的才气得力于他对自然的感受,在景物中融注真情以及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姿肆的抒情则展现了一种真诚与坦荡的现代人格精神。精致的景物描写与率直的抒情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构成了郁达夫游记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范畴,它和美学中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宋代棉拙的《山水纯全集》深受中国古代气化哲学的影响,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画学思想,本文从气之理、气之势、气之全三个方面试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