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检索近十年来关于郭沫若与抗战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遗憾,更多的论文远远没有达到深入挖掘郭沫若自身精神立场的高度。当然,这些遗憾也与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本身的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战文学把"五四"文学革命推向深入,沦陷区抗战文学、解放区抗战文学和大后方抗战文学均因其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和性质,也为我国五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文学即中国抗日战争文学。抗战文学的研究要拓宽视野。要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运动的高度对中国的抗战文学进行全面审视。还要把日本侵略者的所谓:“战场文学”即侵华文学纳入我们的视野。抗战文学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应该把中国的研究与世界的研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与天津市孙犁研究会联合组织了这次笔谈,邀请本市四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对革命前辈、文学大师孙犁的抗战题材小说进行再解读,旨在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以载道”之说,是以文为手段,达载道之目的。此论,中西文学传统皆然。抗战文学以宣扬抗战为旗帜,其成就在于以文学救亡图存。在这一时段的文学中,戏剧与歌曲对宣传抗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评论抗战时期的文学,理当从实用价值着眼。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影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说服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抗日战争的性质与研究角度、地位、领导者、中流砥柱、主战场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更新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陈旧观念、话语系统和那些不确切的数字,从长期以来沿用的国共斗争的模式中跳出来,站在全民族的角度研究和撰写抗日战争史,全面客观地反映各个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便使我们撰写的抗日战争史能够为各方面更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中抗币与法币、伪币斗争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抗战期间,我党在同日、伪、顽等反动势力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同其进行着激烈的金融货币斗争。抗币在这场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并占据了市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抗区货币体系,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由于外地学校纷纷迁来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湘西教育获得空前发展,体系完备,质量提高。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可为湘西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智慧与和平发展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平发展时代需要借鉴历史的智慧。百世兵经《孙子兵法》的智慧微妙精深,丰富多彩。这种智慧在和平发展时代很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孙子兵法》的智慧体现在"道、变、本、和"上。道,是天理、人心,是规律、法制,必须知道得道,遵道而行。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必须知变应变,才能适变而胜。本,即人本,是泉之源、木之根,必须知本固本,以人为本。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根脉,是万物之归宿,必须知和为和,方能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是中国抗战处于防御、退却的被动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中外文资料,尤其是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辑的资料,考察中国空军力量的消长过程,客观评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空战,指出中国空军战胜日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作家略萨的一部以巴西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小说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表现对拉美历史的独特思考。小说中的时间艺术具有独特性,它一方面以明确的具体时间和自然时序来显示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以模糊的、不确定的时间概念来展示小说特有的主观性,同时在结构安排上又通过时间的跳跃性、多层面性来呈现时间的立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39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以后第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由时任十三军代军长的张雪中撰文并书,该碑对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20.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核,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典型理论又展现出其独特性:既沿袭着传统的、一般的典型概念,又因为处于战时状态而富有新的内涵。厘清其理论来源、历史作用、经验得失等相关问题是提出新思考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该时期典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