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使命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由其主渠道、主战场和主阵地的地位决定的。其教学内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其教学对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要主体,其方式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示范。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和战略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渠道,具有特殊的责任和优势.我们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各负其责,务求实效,切实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为此,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推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逻辑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引擎。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在思想文化日趋复杂的今天,民本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途中,需要从民办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具体的落实路径,针对教育对象设定合理的实践目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进而完善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6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厘清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借鉴党的历史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对于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对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阐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现实意义、实践策略,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方法、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存在着不断的思想位移:革命时代,时代化引领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初期,大众化引领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引领时代化和大众化.从横向看,当代中国面临的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和新旧马克思主义并存决定了时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桂林理工大学召开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与实践交流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刚研究员、广西区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秦敬德出席会议并致辞.部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部分高校党委的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任务项目课题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校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执政党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需要以及高校科学发展需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是要实施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工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推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Ogbu's (1988) “cultural model of success” guides us in understanding one's success through historical, cultural, structural (normative),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Perceptions of 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are related and affected by these important factors. Therefore, this chapt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it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Background literature on South Korea, such as its demographics and history, is used to introduc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South Korean education. Finally, a brief history of Korean education provides a context for the study.  相似文献   

18.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视野的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元人性论和后人性论等。无论对于专家还是非专家而言,后人类这个概念普泛和无所不包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方法论和理论上的混乱。探讨上述各种不同运动之间的区别,聚焦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所共有的指称域,并阐述这两种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可以表明,后人类主义为反思可能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