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广宁 《新闻世界》2011,(12):140-14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众舆论一类的事物。”这一空间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表述开口发表观点。张季鸾先生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报纸应为公共论坛”。这一观点似乎与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谋而合。张先生重视舆论,《大公报》以他的言论而著称。本文试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点的基础上对(《大公报》如何建构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骁 《新闻界》2006,(5):110-110,126
网络媒体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或者网络媒体公共领域存在的可能性一直是遭到质疑的。什么是公共领域呢?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他是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①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公共领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也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民主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对公共权威、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可以形成某种公共意见。随着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凭借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广度和传播中的易受性,拥  相似文献   

4.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主要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理论,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对历史中曾经出现的公共领域进行了比较性分析。他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古希腊城邦形态的公共领域。它的公共生活的开展主要在广场通过语言交谈或参加如摔跤等公共实践活动进行。第二种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哈贝马斯本人对于“公共领域”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原因是他认为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趋于瓦解。本文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图论证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并非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会趋向瓦解。  相似文献   

8.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界定了公共领域并阐释了其本质特征,分析了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弘扬新闻精神是维护中国传媒公共领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批评的压力下,20世纪美国诞生了公共新闻学的分支学科,这一分支领域注重媒介与公共领域的互动,以为什么做新闻的观念为核心。公共新闻学翻开了美国新闻发展的新的一页。在转型中的我国,如何使媒介成为培养公共精神的有效工具,成为公共参与的有效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有限政治自由与中国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平 《新闻界》2005,(5):50-5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主要是以法国、英国和德国为背景,从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经验理想类型(Ideatype),他认为,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共事务的论坛,这种讨论往往就形成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5.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认为互联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公共领域,但却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成公共领域的媒体。而网络信息编辑由于其内容把关人、技术掌控者和价值彰显者的特殊身份,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建构者。文章还探讨了网络信息编辑建构公共领域的途径,并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社区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现实价值的公共领域最终能在互联网形成。  相似文献   

17.
哈伯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公共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理论体系近些年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变化之一即为大众不断地应用技术软件创造主题和话题引领讨论,或者创造话题讨论的空间。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例由个人公众组成的话题讨论的空间。它的存在说明公共领域已从传统的哈氏模式变为细小的、碎片化的、多变的公共空间了。即传统的公共领域被拆分成一系列的微公共空间,公众也不再是大众化的,而是在个人公众基础上发展成的微公众。  相似文献   

18.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9.
杨敏 《东南传播》2010,(4):49-50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在印刷媒介广电媒介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影响逐渐失去公共性本质之后公共领域走向衰落的一个新转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外在表现机制以及网络对公共领域内在价值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方晨 《新闻大学》2021,(3):32-48
追随詹姆斯·凯瑞革新新闻史书写方式的思路,乔治·尼禄提出了“公共领域史”的新路径.公共领域史的提出是基于美国当代公共生活衰退的现实,希望通过对美国不同时期公共领域史的梳理提出对当下的预警,唤起人们回到公共生活.新闻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标志,不仅要描绘公共领域,而且要代表公共领域.借助着行动者、行动者关系和制度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