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围绕"象思维"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制器尚象"等重要命题,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思维方法。"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意象"观念和"创物"观念等方面。《周易》"象思维"与西方当代哲学中的现象学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周易》思想和现象学方法的参照,可以从"象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设计思想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顾青梅 《文教资料》2005,(31):147-149
伴随明清戏曲的高度繁荣,中国胡琴的发展达到第一次高潮,无指板的胡琴类拉奏弦鸣乐器,善于用吟、揉、绰、注等手法来表现音乐中音高、力度、音色的变化,能很好地衬托戏曲声腔,在后来的不断实践中,胡琴类乐器占了戏曲类主奏乐器之大半:胡琴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天华先生将南胡带入学堂(后称呼为二胡),其优美凄婉的音色、轻便易携的形制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之在近代一跃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首;当胡琴得到广泛使用之时,它的理论研究相应出现,自五十年代起,胡琴相关的信息陆续通过文字方式叙述、分折和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周易·系辞上》提出的“制器者尚其象”理论,是中国科技思想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周易》论及的“制器尚象”,涉及中国科技思想中“器”、“象”等概念。古今对此的论述,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科技思想的一贯精神,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周易》中的图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是“象”,“象”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极强生命力。“象”与教育技术同源、同构、同质。“象”的内涵、特征、特点、功能及其行象的方法:观物取象、制器立象、立象尽意、想象、兴象、象外之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等均妙契于教育技术,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彰显教育价值提供了有力手段,也为构建教育技术“象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建构了"道的感知、交流和分享"的信息传播体系,"道"作为信息具有去物质性、属人性质,"道之动"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规律.中国文化在传、受者的认识上,既重视"究天人之际"的"传—受"互动身份,"通古今之变"的"道—人"一体角色,也强调"成一家之言"的"知—行"合一意识."媒介"观因嵌入了阴阳思维,具有了关系哲学的本体内涵,"象"的介入尤其是"言象互动"的媒介语言,奠定了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基础,构建了"观物取象"的媒介生成原则、"观象制器"的媒介技术路线、"立象尽意"的媒介价值取向以及"得意忘象"的媒介功能定位等较为系统的媒介学观念,"示—悟"模式亦成为体认与把握信息之本体(道)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象"的命题,从古及今,人们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周易》的"观物取象"到明清学者对"意象"的阐发,"象"作为中国文论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其内涵与解读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胡琴,这一体现丰富东方文化韵味的乐器,自古便以独特的音色和出色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北方的板胡、京胡、坠胡,到南方的高胡、椰胡,胡琴音乐如同一条流动的旋律之河,其流域广泛覆盖中国的辽阔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胡琴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这个过程不仅实现了音乐风格的变迁,更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交融。孟庆民所著的《胡琴幽幽——中国拉弦器乐传承与发展》一书围绕胡琴音乐的地域演变展开了探究,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对胡琴音乐的表现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参考该书内容,就胡琴音乐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演变与传承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艺术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根源在于效法自然造化之象,即就是"观物取象"。本文从书法的外形、结体、书画同源谈书法艺术之"观物取象"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艺术既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根源在于效法自然造化之象,即就是"观物取象"。本文从书法的外形、结体、书画同源谈书法艺术之"观物取象"法。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演奏家手中,即使速度、力度、技巧等因素相同,其表现出的音色仍有所不同。音色可以说是诠释和表现作品的最终载体。但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对钢琴作品音色的感受和把握常常是一个重要却又不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从汉代到今天,它的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中。如意从民间走向书斋,为名士、帝王所喜爱,成为装点门面的器具。同时,如意还被佛、道二教作为法器。如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生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它是从美学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门系统的音乐学,而且是整个音乐学中基础的理论学科。在音乐形式中,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基本要素,音色则是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中的伎乐图是国内仅见的以丝竹管弦乐为主的伎乐演奏图,因此,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汉画像“伎乐”图记录了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从中反映出汉代音乐化创造性、多元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也证明了任何一种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钢琴"乐器之王"美誉来源于其转调的方便性、音域的宽广性、音色的丰富性和思维的多声性。中国传统音乐通过钢琴改编,使传统音乐以多声思维的方式存在和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音乐可以通过钢琴得以发扬并得到新的发展,展现出具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独特的声韵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6.
阮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要获得阮的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术非常重要。在阮指弹滚奏技术的训练中,应注意阮滚奏技术与琵琶滚奏技术的区别、滚奏与快速挑弹的区别以及放松与紧张、音质与音色等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殊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韵味的价值是以"独特性"为准绳的,是建立在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及其生存背景上的。演唱者的艺术再创造就是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在不改变音符和基本节奏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克孜尔石窟以其最具特色的菱格单幅构图著称于世,另外,本生壁画的构图形式由单幅构图到连环性构图再到大型经变构图,一方面显示了佛教美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中国化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古代民间艺术家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在艺术表现上逐步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在课程设置、学科定位、教材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学好专业课与其它文化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考试形式可以搞好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赵元任、刘半农先生所创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入手,分析探讨了歌曲中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新颖的音乐风格。它既借鉴了欧洲近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特色。歌曲表达了旅居海外的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