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教育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课题。他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来,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丰富多采,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道德教育是使人能够称之为人的途径之一。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构建"立体式"道德教育。它既吸收各种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因素,又具有普遍性意义,其简约性和可操作性十分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和消极关系的看法对当前中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首先和主要是一个发扬积极品质的"扬善"过程,而不是消除消极品质的"抑恶"过程的积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有:教师专业道德教育设计上的"碎片化",教师专业道德典范开发与运用上的"造神"倾向,教师专业道德宣导的"一维化"和教师专业道德活动的"运动化"。破解教师专业道德教育的低效化这一难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打破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思维的天花板,深入系统地探寻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本真;聚焦"典范行为"或事件,推进教师专业道德教育资源开发;立足教师主体性激发,科学实施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重要的主题。知识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个核心要素,但是知识与道德教育的脱节已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受到美国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美国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对中国德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博雅教育是美国教育传统中重要的资源,始终成为美国教育史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试图从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入手,重新思考"行动"作为一个要素在知识与德性中的意义,以此拓展对当今"知识、行动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反思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提供思考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要求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的教育。[1]"成人"强调儿童不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物"。人的自然性强调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性则强调人应寻求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儿童在"此岸"世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不可或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二十四孝"、"女史励图"、"历代帝王图"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教育尤为重视,建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构成的完整体系。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论述了提高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7.
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失范道德教育是悬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就是要落在实处,其现实举措为:从高到低、从内在到外在、从目的到手段、从自我到常人等.它简单、实用、现实和人性化,体现现代道德教育之要求.但这是一种"硬着陆"式的道德教育的落在实处、使道德教育弱于道德和教育.事实上,这种转型助长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其自身比现代道德教育危机本身更加危机.道德教育要进行现代转型,落在实处,就应当实行一种"软着陆".何以为之?尽管一种假设的理论检测要求在现代道德教育思考时问责另一种可能、避免非此即彼、整全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其仍然是一个有待思索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活形态的道德是一个整体,而作为生命存在的受教育对象——儿童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当作为整体而存在,但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被肢解和割裂了。学校德育的碎片化致使学校德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德育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境,通过树立"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观念,探索构建"整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媒介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教育从"保护主义"范式走向"不伤害主义"范式是现代媒介发展的必然."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信息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媒介伤害日益增多的现实,媒介教育研究需要从专门的传媒研究领域拓展开来,道德教育领域应加强对媒介教育的研究,媒介教育需要走向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道德教育的目标2007年,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规定,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一个有道德、一个有爱心并对自己、家庭、社区、国家及世界负责任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加坡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知识方面,使学生懂得在做出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比如,在学校与社会中,要了解团队精神的原则,要举止文明,了解家庭的重要性,以及  相似文献   

12.
依法从业,恪守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障,面对建设教育培训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不对称现状,找准加强行业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是改变此现状的一个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现实下,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面人"的问题."双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观念上差异与错位,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割裂与无序,道德教育形式的单一与放任.提高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契合度,形成教育合力,变"双面人"为人格统一、健康向上少年需强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架起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之间的桥梁;关注教育内容的连接性与契合程度,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人性化,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动力.  相似文献   

14.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公认的正当性"公设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混淆上,遮蔽了人们对道德教育内在价值悖论的认识,影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厘清道德演绎的逻辑思路,回归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将给道德教育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心自我"是学会关心的起点。"自我言说"是"关心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人们的伦理自我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迪勒的"自我言说"观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其"自我言说"的评价标准及道德教育策略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引导着我们:大学道德教育只有从"理性"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树立以生活为元基点的德育理念,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还要打破科学化的主客体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尹曦 《教书育人》2011,(27):36-37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国教育学"经典作家"和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涂尔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一是因为道德教育历来被教育学者看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二是因为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引发了道德危机,使他感到道德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涂尔干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如儿童必须学会尊重规范、学会履行他们的义务。而为了使儿童在学校中实践这种纪律就必须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